長劇“砍集數”?長視頻的焦慮無處遁形
長視頻的“限集令”又要來了?
近期關於優酷自2025年實行“限集令”的消息在互聯網上瘋傳,多位自稱業內人士的網友透露優酷將不再過會16集以上的項目,主要是針對自制劇和定製劇,版權劇目前並未受此限制。
針對“砍集數”的傳聞,優酷方並未公開回應新規,但經過骨朵影視多方求證,確實已經有不少業內人士包括製片方接到了平臺方傳遞的減集數的信號,不過關於具體落地實施還尚未有細則公開。
“限集令”在劇集市場倒不是一件新鮮事。2020年,國家廣電總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就已經規定,電視劇網絡劇的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客觀來說,這次“限集令”的頒發並未對劇集創作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方面是雖然早期有87集的《如懿傳》、78集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類超長篇電視劇,但40集其實是劇集市場更常見且理想的狀態,依舊屬於長劇範疇;
另一方面是平臺劇方摸索出了分上下兩部播出的模式來延長集數,《星漢燦爛·月升滄海》兩部加起來共56集、《沉香如屑·沉香重華》兩部共59集。不過後續廣電總局發佈新規要求同系列劇集與前一部開播間隔不得少於12個月,禁止了這種鑽空子的模式。
相比於從80集壓縮至40集的量變,40集壓縮至16集無疑是一場從長劇邁向短劇的內容質變,整個影視製作環節中的劇本創作、拍攝週期、購銷模式等各個流程都將進行革新。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相關從業者和長劇觀衆說不忐忑是不可能的。
爲什麼要變?
2024年末的微博視界大會上,優酷副總裁謝穎在演講中公佈了一組數據:長視頻用戶前五集的棄劇率在50%以上,劇集的完播率只有20-30%。
數據證明,長視頻用戶的留存率越來越差,當下大多數觀衆已經很難完完整整追完一部40集長劇,倍速看、跳過看甚至是中途棄劇,成爲了觀衆共同的選擇,而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
一方面,長劇“注水”越來越嚴重。基於內容平臺拉新的需求出發,在最短時間內留住用戶,內容創作上往往會將最精彩的情節放在前五集,實現爆點前置,這就難以避免會出現劇情節奏混亂以及中後期劇情拖沓的問題, 近幾年“爛尾”“加戲”已經成爲了長劇的標籤,“水內容”大大提升了觀衆的棄劇率。
另一方面是短劇、短視頻不斷改變着大衆的觀劇習慣,快節奏、多爽點的短劇帶給觀衆更即時、更具有衝擊力的情緒體驗,大家已經很難再適應長劇集較長的前期鋪墊與世界觀構建,更習慣於“直接開大”。
內容側和觀衆側的內憂外患導致長劇越來越難留住用戶,也造成了2024年劇集市場遇冷的困境。
根據雲合數據,以集均2000萬播放量爲分界線,2023年長視頻平臺共有63部國產劇超過了這個數據,而2024年則只剩下54部,同比下滑了將近14%,長視頻觀衆正在加速流失。
但與長劇的遇冷相反的是,長視頻平臺對於短劇的探索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2024年,共有8部20集以下的短劇雲合集均播放量破2000萬,而2023年僅有4部,同比增長了50%,其中優酷獨播的僅10集的《新生》、騰訊獨播的18集的《獵冰》成功擠進了雲合集均年榜前十,愛奇藝的8集迷你劇《我的阿勒泰》拿下了豆瓣2024評分最高華語劇集NO.2。
短劇爲長視頻平臺帶來的不止有熱度和口碑,據優酷副總裁謝穎透露,白夜劇場10集的《新生》和21集的《邊水往事》,成功躋身2024年站內集均收入前三名,甚至在優酷歷史上收入排名也擠進了前六。
短劇集在熱度、口碑和商業化層面的全方位成功,或許正是促使平臺做出“砍集數”決策的關鍵原因之一,謝穎在2024年末的微博視界大會上就傳達過“限集令”的信號:當整體內容創作能力無法一蹴而就地提高時,先用“濃縮”捲起來,擰乾水分,保留精華,提升節奏。
其實不僅僅是優酷,愛奇藝也公開表明了未來深耕精品短劇的計劃。
在1月13日剛剛舉辦“精品微短劇產業交流會”上,愛奇藝與紅果短劇宣佈達成深度合作,將啓動IP聯合開發、聯合出品、成品內容授權等合作,共創精品微短劇。
事實上,2024年愛奇藝已經開始在短劇賽道發力,全年站內上新的短劇多達51部,一年的上新數量就超過了2010年創立至2023年以來13年間的短劇數量總和。
現階段,三大長視頻平臺中,只有騰訊視頻依舊在按部就班堅持做精品長劇,不過馬化騰也在年會上透露,雖然騰訊自己不做低質量短劇,但會投資精品短劇。
綜合當下的市場環境來看,長視頻的內容焦慮、拉新焦慮、會員焦慮,在短劇的衝擊下無處遁形,劇集集數的變革已經是大勢所趨。
會越變越好嗎?
客觀來說,集數的變革,對於長劇的內容製作以及市場化確實存在一定的正向影響。
2020年廣電總局下發“限集令”的原因就在於,劇集在創作過程中過度強調商業屬性、經濟效益而去人爲拉長集數、對故事情節“注水”,導致了敘事節奏拖沓、拉低藝術水準、影響觀看審美等一系列問題。限制集數確實是控制“注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集數的減少意味着內容體量的進一步壓縮,或許會促進劇集在生產過程中刪除一些無效情節、加快劇情節奏,使劇集內容連接達到更緊密的狀態,這種類似於短劇的創作結構確實有助於劇集“擰乾水份”,內容體量層面的短劇化也更契合當下觀衆的觀劇習慣,市場效果可能會更好。
目前市場上確實是存在一些成功的短劇集,比如12集的《隱秘的角落》、18集的《漫長的季節》、10集的《新生》,以各平臺的懸疑劇爲主,因爲懸疑題材的表達本身就具有快節奏、強情節的特色,在創作中可以繞過情感和環境鋪墊,是非常適合進行短劇化開發的題材。
而另一類適合短劇集開發的是IP系列劇,比較成功的是騰訊視頻打造的潘粵明版《鬼吹燈》系列,除了《龍嶺迷窟》18集之外,另外三部均保持着16集的篇幅,同一套製作班底、演員陣容,穩定的作品輸出,與美國季播劇的模式高度相似,且已經培養出了一批忠實受衆。
問題在於,雖然平臺在短劇集的製作上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內容題材都適合壓縮集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爲代表的古裝家庭劇,這類社會面貌複雜、出場人物衆多、時間空間跨度較大的劇集,本身就需要大量篇幅進行鋪陳,才能夠達到戲劇藝術效果,如果“一刀切”縮減集數並不利於多種類題材作品的發展。
總結來說,短劇集其實更適合呈現階段性的故事,比如懸疑罪案劇針對某一個案件展開延伸表達,但現階段在劇集市場佔據主流的都市劇、家庭劇、職場劇是以展現人物成長爲故事主線,確實需要一定的篇幅進行情感鋪墊,很難“壓縮”處理,將這類題材進行短劇集開發,對編劇的要求就更高了。
在長劇轉型的過程中,編劇的工作模式、內容創作邏輯、劇集製作週期乃至觀衆的觀劇習慣都會發生較大的轉變,甚至短期內都很難探索出一個成功的短劇集模式。
理想狀態下,或許可以探索出一種類似於美國季播劇的模式,按季製作劇集,根據市場反饋來決定後續的開發計劃。比如美國最成功的醫療題材系列劇《實習醫生格蕾》第一季僅有九集,在獲得相當好的市場反饋後,第二季就增加至27集,目前已經制作到第21季,相當長壽。
但這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需要整個影視製作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互相配合,編劇如何自始至終保持高水準?演員如何調整狀態協調工作時間?導演如何保證拍攝製作水平?騰訊視頻打造的潘粵明版《鬼吹燈》系列第一部《龍嶺迷窟》豆瓣評分高達8.1分,最新的《南海歸墟》下降至僅有6分,短劇集的製作並不是簡單的縮減集數。
不能否認,長劇的革新確實會面臨着陣痛,內容層面、經濟層面的損失是無法避免的,但當下國產長劇的問題也實實在在存在。敘事表達不夠精煉有效,對一些無意義的內容進行大篇幅的擴展,導致整部劇的節奏出現問題,觀衆也越來越不適應,國產劇市場愈發低迷,轉型確實是大勢所趨,長視頻的震盪期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