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被學校放棄的小孩

林立青(右一)說,自己最熟悉的題材還是工地。「像是這張照片,我甚至可以不用看他,就能閉着眼說出工地裡的細節,例如是下過雨之後的氣味。」(賴小路攝/寶瓶文化提供)

除了工地的工作,林立青對教會外籍移工關懷工作相當投入,「我想學耶穌,每一次的奉獻都讓我覺得離耶穌又近了一點,讓我很快樂。」卻少有人知道這樣一個愛讀、愛寫、充滿同理心的人,時候卻是個「被學校放棄的小孩」。

「那時我非常不喜歡上學,討厭學校管教方式。我覺得自己在學校學不到任何東西。」畢竟十幾年前的學校還是填鴨式教育,「就像我不明白,如果我看得懂內容,爲什麼一定要一字不漏的背呢?老師又只懂得體罰,我有一次就頂撞老師,『爲什麼老師可以打學生?』老師愣住,回答不出來,更是惱羞成怒。」

成績不好,在學校得不到關注,母親又要做生意,他下課後最常待的地方就是書店圖書館,養成了他愛看書的習慣。國二時接觸教會,則是林立青人生轉捩點。「媽媽覺得有人可以幫忙看着小孩、顧小孩功課,就讓我去了,但我後來覺得,我之所以沒有學壞,都是因爲教會的緣故。」

「讀五專時,有一次翹課去網咖,被教會的人看到。我本來以爲要被罵了,沒想到教會只是帶着我禱告,一起分析爲什麼去網咖不好。他們的想法是,這個人是有救的,就帶在身邊慢慢教。教會教了我同理心,教我去理解其他人的感受。這些東西,我在學校裡完全學不到。」

《做工的人》文字寫得直接,林立青對書中寫到的人物卻非常溫柔。他不批判、不嘲諷這些辛苦人,因爲他明白,對工人來說,請假看病與子女學費放在天秤上一秤,牙一咬吃個成藥混搭咖啡藥酒身體疼痛就忍住了,他明白那種只要一口酒下肚,就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抵擋寒流和雨天的辛酸

他和工人在一起是自在的,可以陪他們一起幽默搞笑,一起罵「賊頭」警察、勞檢局、環保局的公務員,但要寫這些工人的故事的時候,他怎麼樣都沒辦法幽默以對,因爲這都是真實人生,禁不起任何玩笑。

他在書的最後寫到:「我在寫作當下已經將真實的人名隱去,地點也做了變更,但完成後我卻發現,無論怎麼更換這些地點、季節或是人名,總會不經意地又會影射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人。我對此感到無奈。如果你發現書中的人名和場景有所雷同,請哀矜而勿喜。」 問他寫了底層工人的生活,看盡了社會階級差異,對於未來,他是悲觀還是樂觀?「我其實沒有那麼悲觀。雖然階級看起來很難改變,但現在整體的社會對不公義的事愈來愈有感覺。我相信同理心的成長,資訊傳播,有一天這些就能夠反過來撼動社會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