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盤心法-市場轉趨保守 個股走勢分歧

加權指數日線圖

盤勢分析:

美國超級財報周由大型金融股開始,基本上標準普爾500大企業盈餘仍會優於預期,但供應鏈問題與薪資上揚壓力將導致多數企業對第四季展望轉趨保守,如Nike下修2022會計年度營收預估並預警假期旺季延遲,10月全球股市焦點是美股對財報反應,將確定2021年高點在第三季,或第四季有機會創新高。

物價上漲引發停滯性通膨討論,各國央行反應不同身處兩難:如果緊縮過快窒息經濟復甦;若緊縮太遲則通膨難以收拾。況且當物價上漲是由供應鏈斷裂、能源價格上漲或勞工短缺等原因造成,緊縮貨幣政策效果有限。英格蘭銀行總裁貝利表示「貨幣政策不能增加半導體供給量,不能增強風力,也不能生產更多大貨車」。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仍樂觀認爲通膨會隨時間減弱,物價上漲只是暫時性;美系券商也附和通膨是暫時現象,美股回檔是逢低買進的好時間,但須留意如果不是暫時現象。

臺股的「暫時性」時間更短,臺股前9月當衝比達41%,很多中小型強勢股當衝比更是超過60%,波段是短線量滾量的結果,時間可能只有2周,漲幅可能只有2成,一樣的成長題材,8月前和8月後市場反應截然不同,原因可能是「8月後不再是多頭市場」,8月後所有上漲都是反彈,指數維持高檔震盪,股價跌破年線個股持續增加。

除通膨與美股外,中國經濟狀況也須多加留意,10月11日中國恆大集團再未能履行1.48億美元債務利息,中國房地產市場值債信危機蔓延,國際債券投資者資金持續外逃殃及投資級公司債價值下跌。再者,中國房地產佔其GDP約15%,光一個恆大就在中國280個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直接從業人員20萬人,養活的人估計約350萬人,現在大多數都認爲中國官方不會放手也不會救,這種感覺和次貸風暴前高度類似。

數據統計今年臺灣GDP成長有機會大於中國GDP,但這也不一定是好事,一是基期因素,2022年臺灣經濟會回到原有成長軌道,二是若中國經濟失速,牽動的是全球生產供應鏈以及原物料需求。

投資策略:

臺積電法說市場矚目,但科技產業供應鏈問題非短期可消化,IC、PC、手機都成長趨緩,傳產股則陷入中國調控與籌碼凌亂壓力,淪爲當衝樂園的航運股進行年線攻防,成敗攸關持股信心。

現階段操作上可注意三類股,其一是電動車股:以電池材料、導線架、功率元件等爲主,18日鴻海科技日公開3款MIH電動車,被視爲鴻海集團未來成長的關鍵。其二是太陽能股:美國嚴打大陸太陽能業,參議院通過禁止新疆生產的多晶矽輸美,並將嚴查陸企轉至東南亞生產逃漏高關稅,臺灣太陽能廠接轉單滿到明年首季。其三是臺塑集團:今年臺塑EPS約10元,具備藍籌股與高殖利率特性,加上能源與塑化商機題材,也是政策護盤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