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庭/假如有天澎湖沙灘消失了,只剩媽祖銅像與賭場
今日再遊大倉,見後山(崁頂)媽祖預定園區,滿園瘡痍,慘不忍睹,無人善後,爰發所感!
據元人汪大淵《島夷志略》所載,澎湖自南宋已有泉人移居,至今80O多年;元順帝至元年間始設巡檢司,至今約680年。惟明初洪武年間採墟澎政策,致澎湖二百餘年無人居住;直至明萬曆中丶晚期始再有浯江(金門舊稱)丶漳泉漢人移居,這些人就是我們現今澎湖人的祖先。
澎湖土地雖然貧瘠,但是它可以種植我們祖先賴以生存的主食蕃薯,長出滲人心脾的十捻絲瓜丶香瓜丶嘉寶瓜,碩大香甜的金瓜丶玉米丶花生,和生津止渴的風茹草。這塊貧瘠的土地滋養了我們420年的澎湖子民!
或許因爲土地的貧瘠,老天爲了彌補這個缺憾,賜給澎湖舉世無雙豐富的海洋資源。我們有謎一樣數不清的島礁,瑰麗廣佈的珊瑚礁,潔白緜長的沙灘和生生不息的魚蝦貝蟹丶海菜紫菜--數不盡的海中生物,養活我們的子子孫孫。
島嶼土地和海洋潮間帶,自古以來即是澎湖的命脈,其中有三寶,創造了澎湖的文明:其一番薯,胡建偉《澎湖紀略》雲:「番薯澎人遍地皆種,獲而切片曬乾,名曰「薯米」,其藤可飼羊牛,可供炊爨」;其二硓古石,林豪《澎湖廳志》雲:「海底亂石,拾運到家,俟鹹氣去盡,印成堅實,以築牆,比屋皆然」;其三臭肉魚乾,冬日北風狂野,漁民停止海上作業,夏日捕獲之鰮魚,曬之成幹,成爲一般庶民主要的佐膳之物,而以上三寶皆來自澎湖土地和海洋。
許多人到澎湖來,只是爲了一睹聚落硓古石古厝的風采;或沐浴在純淨無瑕的山水丶隘門丶吉貝沙灘;或是一窺西吉瑰麗的藍洞,浪漫的七美雙心石滬;或是到西嶼坪浮潛,觀賞世界級的珊瑚礁和千姿百態的熱帶魚;並且品嚐享用新鮮美味的澎湖海鮮。
如果有一天澎湖沒有硓古厝,島嶼的自然風貌不見了,沙灘消失了,珊瑚礁死亡了,綠蠵龜和燕鷗都失去蹤跡了,海里沒有魚蝦貝蟹可吃了!只剩媽祖銅像、賭場、商場、聲色場所!請問這是我們要發展的澎湖嗎?
澎湖的每一個島嶼都是上天賜與我們和後代子孫的寶貴自然資產,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恣意破壞,尤其有權力的政治人物,更不應該帶頭糟蹋破壞。
大倉島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應該進行類似像媽祖園區這樣大型的開發案,這個島太小,承受不了這樣的人力摧殘!
一丶就文化淵源來說:大倉島和媽祖毫無關係,要建媽祖銅像也要建在馬公(媽宮),因爲媽宮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爲媽祖宮而來。選擇大倉島做媽祖銅像,代表整個縣府團隊和議會議員文化認知水平極度低落!
二丶就地理條件而言:大倉島是澎湖19個有人居住的島嶼中,面積最小的島,僅有0.1851平方公里。日本時代丶昭和時期,人口鼎盛時期全村僅20戶。除非腦殘的人,纔會選擇這個蕞爾小島做大型開發!
三丶就海洋保育而言:假如一年有數十萬人登島,所有廁所丶餐廳污水和遊客的垃圾,都將污染周遭,不消幾年,大倉島附近的內海將變成澎湖最不乾淨的海域。海洋牧場錯誤的觀光政策,已經嚴重污染菜園內海的海域,難道連最後一片乾淨的內海大倉海域,也不放過嗎?
四丶就發展冬天觀光而言:一入九月,澎湖東北風漸起,所有海上旅遊漸漸停止,即使航行內海大倉的遊艇,亦有其風險,一旦上岸,狂吹一小時的東北季風,遊客受得了嗎?要帶動澎湖冬天的觀光,一定要考慮多設室內展館,冬天本島都沒有遊客,誰會冒着風浪到大倉,何況只是一尊銅像,又無媽祖廟可瞻仰!
五丶就聚落髮展的歷史眼光而言:大倉聚落在清領時期雖僅20戶,在澎湖108個聚落中屬迷你型,僅較「後螺社」15戶稍大,較之「太武社」22戶、「長岸社」26戶、「員貝社」29戶、「西坪社」27戶猶小,唯其爲澎湖內海唯一島嶼型聚落,故有保存價值。
雖然島上年輕人和澎湖其他聚落一樣面臨離鄉出外謀生的無奈,然而,只要有人願意留下來,繼續賴此島嶼海域爲生,這個聚落就能一息尚存,保有傳統的生機。一旦大量外力介入,利益將取代所有價值,原有居民300年來傳統生活方式將快速淪喪,加速斲傷聚落的命脈,最後趨向消亡,無復歷史記憶。
從大倉興建媽祖文化圈區的錯誤政策,不知能否帶給我們一些深刻的反思,好好真正的保䕶我們如珠串般的每一顆美麗的島嶼。
※編按:大倉媽祖文化園區事件大倉島位於澎湖內海,相較於夏日遊客拜訪熱絡的外海島嶼(吉貝、東海、南海諸島),觀光熱度偏低。爲此,前任縣長王乾發策畫「大倉媽祖文化園區」,欲在島上建一尊大型媽祖像,振興在地觀光。然而,此計劃一出爭議不斷,反對意見主要有二,一是破壞生態,二是縣府舉債興建(媽祖園區基礎工程2億5,000萬元及媽祖神像主體3億元,超出縣政府所能負擔的範圍,曾向民間募款),而接任縣長陳光復於今年2月宣佈該工程停建。
●作者蔡光庭,澎湖縣馬公高中退休國文老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