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地方旅遊文化名片
前不久召開的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把旅遊等服務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推動旅遊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成長爲支柱產業,是一篇大文章。既涉及吃、住、行、遊、購、娛等多個方面,又涉及線路是否受人青睞、服務是否熱情周到、環境是否舒適宜人等多個維度。其中,最重要的在於破好題,找準切入點。
文化與旅遊相生共興、相輔相成,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這爲我們“寫”好這篇大文章指明瞭方向。大力發展旅遊業,首先要立足文化資源稟賦,推動文化無縫融入景區景點、巧妙嵌入旅遊產品,賦予旅遊發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讓“網紅”變“長紅”以及讓“流量”變“留量”。
一方面,增強體系化研究。只有充分理解,才能更好地挖掘、運用,否則文化和旅遊就會“兩張皮”,難以深度融合。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地特別是到了區縣一級,文化專業人才相對匱乏,且對地域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各地要出實招、亮真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留住人才,同時組織專家學者,下沉到力量不足的區縣加強指導,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名人軼事、民間傳說,多視角研究闡釋地域文化資源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賦予當地旅遊業一張專屬“文化名片”。
另一方面,做好精品呈現。2023年9月份,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40個全國旅遊演藝精品名錄入選項目,均以精品力作破局出彩、以優質體驗破層出圈,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爲文旅項目品質化打造了一個樣板。各地要面向“Z時代”的消費羣體,匯聚文藝院團、高校、科研機構、智庫、媒體等力量,精心開發文化IP,推出“網紅作品”“爆款產品”“時代精品”,帶給受衆更強更好的代入感、沉浸感、體驗感,引發羣衆共鳴,實現“打卡”又“刷卡”以及“吸睛”又“吸金”。
此外,還要進行系統化梳理。有些文化產品蘊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爲旅遊發展提供了豐厚獨特的資源要素,比如文物即是如此。各地要從留住文化根脈的高度出發,用心保護好相關資源。同時,建強組織機構,配強普查隊伍,充分調動廣大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摸清地域文化資源的家底,爲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