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流量病”助長僞科普

隨着短視頻和直播的興起,越來越多醫生開始在線分享醫學知識。然而,“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僞裝醫生、“僞科普”、帶貨賣課博取流量的行爲,讓醫療健康科普變了味、走了樣。

平心而論,短視頻博主的多元化發展,確實給公衆生活帶來了很多積極效果。就拿醫生來說,不少醫生博主的內容創作幽默詼諧,在幾十秒內,就能將一個複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爲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生活常識,於潛移默化中深入觀衆的內心,進而助益全民健康素養。

然而,現在的醫生科普賽道卻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有人主動加戲,虛構人設、搭臺賣貨;有人強行“跨界”,“婦科醫生”賣起男士T恤,“骨科醫生”推銷美容產品;更有甚者,專盯着大衆的焦慮點,搞“僞科普”博眼球、騙流量……可以說,公衆稍有不慎,就容易栽進“嘴上是科普,背後是生意”的套路中。任由這些“流量病”肆虐,不僅會欺騙公衆情感、消解醫生的職業公信力,還可能造成“僞科學”的廣泛傳播,危害不容小覷。

“流量病”如何根治?找準痛點是關鍵。首先,要確保博主身份的真實性。必須認識到,不同於其他工作,醫生、教師、警察等特殊職業還是專業、權威的象徵,在公衆面前有着較高的可信度、公信力。在注意力經濟時代,這些身份在自媒體平臺可謂自帶流量,有着天然的“吸粉”優勢、巨大的變現潛力,也更容易成爲“造假”的重災區。因此,對這些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博主,平臺有必要推出差異化、針對性的審覈機制,守好第一道關卡。當前,各視頻平臺在醫生博主的認證要求上把關不嚴,這或許就是“僞醫生”大量出現的癥結所在。

其次,也要保障視頻內容的科學性。平臺作爲視頻內容的“把關人”,要進一步扛起主體責任,爲用戶築起“防護牆”。比如在技術識別手段上升級,加強對“違規文案”的攔截和屏蔽,斬斷“僞科普”內容的傳播鏈,維護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嚴謹性。此外,平臺還要在懲處上下猛藥——查到就封號、發現就停播。只有不斷拉高違法成本,才能擠壓“僞醫生”“僞科普”的生存空間,讓“流量病”藥到病除。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