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看輕臺灣了 因爲「在地才能立足世界」
文、圖/《歐北來旅行觀察日記》蔡升達從來都是我們看輕了自己。
意外的到了這個小地方,澎湖 - 岐頭,我看着阿嬤處理着他親手捕獲的金錢鰻,宰殺魚的過程中,阿嬤的周圍環繞了大小貓咪,不下二十隻,從幼貓到成貓,調皮的準備出擊那新鮮的魚。「賣來亂啦,想要偷吃我的魚,黑嚕嚕你去旁邊。」阿嬤的口吻像極了對自己的孫子在說話,邊揮手趕着貓咪們,臉上的笑容卻沒有消失過。
那是一種暖暖的,幸福感。
側面得知阿嬤在7歲時就成了孤兒,沒有一個親人能夠撫養她,完全只能靠自己獨立求生,由於環境使然,學習了澎湖的傳統捕魚法「抱墩」,就這樣養活自己,也養活了未來的家庭,截至目前爲止,還是用這種方式生活着。
「抱墩」是在潮間帶以玄武岩或珊瑚石堆疊成有開口的小石堆,根據礁岩底棲魚類具有的迴游棲息礁石的特性所發展出的捕魚法。漲潮時,魚會迴游進到墩內,等到退潮時,再前往潮間帶用漁網圍住石墩,搬出石材後,就能收起漁獲。
抱墩文化,只有這裡纔有。
旅行的風氣愈來愈盛,廉價航空愈來愈多,好多人抓緊機會走遍世界各地,驚訝於那些從來不曾接觸過的人文、風景、歷史、建築。然後帶點失落感的對朋友談起,「我去澳洲看到一種很特別的樂器,他必須同時吸氣與吐氣才能吹出音調,超厲害的,臺灣都沒有;我去中國接觸了蒙古人,有一種唱歌的方法可以有三個地方同時發出共鳴,臺灣都沒看過……。」
我去了哪裡哪裡,臺灣都沒有……是一直聽見的一句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好多臺灣人天生就有一種自卑感,總看着國外的東西,希望我們也要有, 如果沒有,就是永遠都是輸別人一截。
好像,國外的月亮始終比較圓,所以我們複製、複製,然後,複製,似乎臺灣在地的東西都是劣質品,不可能成爲別人學習得標的。
聽起那些人在談論誰誰誰多年輕,去了幾十個國家,卻鮮少聽見有人詢問臺灣368個鄉鎮市區你去了幾個?然後爲他感到驕傲。我想起了在布農部落裡聽見的弓琴吹奏聲;我想起了澎湖的蒙面文化與抱墩以及百年以上的石滬羣;我想起了臺中南屯綠綠的蔴薏湯;我想起了在雲煙嫋嫋的南投山上聽見的採茶歌,更想起了海岸阿美族教我辨認麥飯石,找尋海蝕洞丟進火燙石頭煮火鍋的生活智慧,嗯,還因爲礦物質好營養。
在這個世界潮流之下,一定要有世界觀,但世界觀應該建立在對自己土地的瞭解程度之上。如果到了海外,感到稀奇的東西,其實臺灣都有,甚至超前,那該當如何?瞭解之後,才能真正帶着「看得見」世界的眼睛出去,看得見所謂「獨特」。
世界很大,大的超乎想像,但其實真的不用急着出國,368個鄉鎮市區,可能就有超過千種你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生活與文化。愈在地,愈足以,立足世界。
在向國際介紹我們自己之前,我們認識自己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