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蜂花成爲下一個鴻星爾克
蜂花出道36年以來,已陸續開發了150餘種系列產品,至今已擁有數十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然而能被人們所熟知的,似乎只有幾款護髮素產品。
“鞋就得穿鴻星爾克,上午喝蜜雪冰城,下午喝匯源果汁,方便麪整箱整箱地安排白象!”
這豪言壯語代表了消費者們對品牌的愛——你們在自然災害面前帶着錢和物資出現,我們除了買買買無以爲報。
然而河南水災纔過去100余天而已,問問自己有多久沒喝蜜雪冰城了?家裡囤的匯源果汁還剩下幾箱?白象方便麪也不容易找到吃它的機會吧?
不過彆着急,流水的國貨,鐵打的熱情。
這次,輪到蜂花了。
“求求你放過蜂花吧”
曾經在超市貨架角落裡安享歲月靜好的蜂花護髮素,一不小心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短視頻平臺,先是被吐槽包裝不好看之後官方回覆“這個(設計)要花錢吧”,再是坦承“我們本來就很廉價”。句句不提窮,但字字都透露着寒酸。
蜂花的主打產品護髮素,售價10塊錢,一瓶在長髮上用一個月都不成問題,再加上它“10年僅漲價2元”,企業“成立36年無任何處罰記錄”。
這些信息被網友扒出來後,蜂花就像班上那個最優秀又最樸素的小姑娘,僅僅咬了咬嘴脣,就讓人覺得楚楚可憐。這樣的孩子誰不想看她出人頭地呢。
同情心氾濫的消費者可看不得別人受這種委屈,“愛她就爲她花錢”可是這屆消費者領悟到的哲學,根本不需要主播“OMG買它!”的一聲令下,就呼朋引伴把蜂花買到斷貨。
據統計,蜂花一日的銷量達到了2萬件,相當於之前一個月的總銷量。
供不應求,上熱搜,受寵若驚,發佈聲明,呼籲理性消費。一切看起來都那麼似曾相識,鴻星爾克、蜜雪冰城、白象、蜂花……可見情緒主導的野性消費在愈演愈烈。
好在這一次,有不少清醒的消費者已經警惕起來。 根據有意思報告的調查發現,有超過九成的消費者表示,“不會跟風”或“會根據需要消費”。
還有一種反思性聲音是,“別讓蜂花成爲下一個鴻星爾克”。
捧的時候有多熱情,踩的時候就有多賣力,這個道理已經在鴻星爾克身上應驗,把品牌捧到C位上,在聚光燈下所有的細枝末節都會被重新審視,無論是小錯誤還是小誤會,“野性消費”之後都會促生出“野蠻評論”。
比起在聚光燈下被重新審視的壓力,野性消費帶來更大的後果或許是對好感度的敗壞。
每款產品都有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尤其是與身體相關的護髮素產品,人與人之間身體的差異往往會造成產品體驗上的不同。不怎麼出門的阿姨喜歡的護髮素,很可能並不適用於每天在外奔波的年輕人。
不是基於確定需求而購買的產品,部分消費者又不願意對自己的購買決策負責,因此“野性消費”之後很可能會以一地雞毛的吐槽收場。
青年志資深研究員姮慧認爲,錯誤的目標受衆遇到不對的產品,“路轉黑”的負面輿論便形成了,對好感度的敗壞很可能影響到產品原本受衆對它的判斷。
另外,姮慧也提到,野性消費常常會給品牌造成錯覺,購買不代表認同,網絡的聲音往往並不來自真正的目標受衆,品牌若膨脹、隨意改變原有的目標受衆策略,就有誤入歧途的可能。
你還在擔心它活不下去?
消費者對蜂花的野性消費,表面上源於它的“哭窮”,更深刻的原因則是人們對“便宜、大罐”平價國貨的天然好感。
“平價”是蜂花、鴻星爾克這些國貨的標籤,“平價”自帶天然好感,同時還容易引發同情心,延伸出了對品牌“生存不易”的擔憂。
前有人說鴻星爾克老闆來直播間都是騎共享單車來的,後有人說蜂花快要倒閉了,一時間造成了“不買不是中國人”般的效果。
然而事實上,蜂花的年產量達到10萬噸,年產值達到15億元,它的護髮素產品常年居於護髮素銷量榜前列。蜂花發微博表示自己過得還不錯,“蜂花正茂,國貨更強”。
微博截圖
薄利多銷的古老商業哲學在蜂花這裡被踐行。
便宜不等同於生存不易,就好比昂貴不等同於前途光明一樣,不少昂貴的新消費品牌都是靠着融資走了下去,究竟盈利幾何並不清晰。
在商業領域,定價往往建立在STP(S代表市場細分,T代表市場目標受衆,P代表品牌市場定位)營銷戰略的基礎上,確定了細分市場、目標受衆,有了清晰的定位之後,才知道應當售賣怎樣的產品、制定怎樣的價格。
便宜還是昂貴,是否是一門好生意,取決於你的消費者是哪羣人。蜂花主打的護髮素,正是因爲定位在了更下沉更大衆的市場,纔有了平價和高銷量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能被稱爲國貨,或許要有友善的價格和全民性在,然而,一個國貨品牌並不一定只有平價產品。例如知名國貨百雀羚,既有10塊錢的藍罐面霜,也有上百元的高端三生花系列。
其實比起擔心產品過於便宜以致企業生存不下去,不如多關心品牌的生命力。
青年志資深研究員姮慧認爲,產品順應需求的與時俱進,應當是品牌的自覺,當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受不到品牌的變化,質疑產品沒有根據需求變化而進行相應的技術研發時,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信號。
根據有意思報告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4%的消費者認爲價格最重要,超過六成的消費者認爲,蜂花、鴻星爾克等平價國貨,應當在價格、產品力和營銷上找到平衡點。
人們津津樂道的蜂花故事,似乎還停留在它是第一個推出洗護分離產品的品牌。
用一種消費抵抗另一種消費
消費者對蜂花產品野性消費發生在雙十一期間,這或許有種特別的意義。
比起被品牌故事或品牌行動打動,人們對蜂花產品像追星一樣的野性消費,更像是一次對消費主義的反叛。
尤其在當下這個“新消費”層出不窮的時代裡,用一種消費抵抗另一種消費,似乎說明,人們已經在思考消費更深層次的東西。
就如同有意思報告的調研顯示,針對平價的蜂花產品,消費者往往認爲“太多產品價格都虛高,便宜的產品才實實在在”。
“是否有些包裝、功能、需求是不必要的?是否有些新消費的趨勢是被資本塑造出來的?”,青年志資深研究員姮慧認爲,野性消費的背後或許也體現着一種新的反思。
最近B站上播放量較高的“五金少女”改造出租屋衣帽間的視頻,或許也能有所啓發。五金少女基於自己房間真實的需求,選擇用便宜的超市貨架製作衣帽架而非購買昂貴的衣帽架產品,最終找到了自由、合理、便宜的最優解。
B站@五金少女
基於真實需求出發,或許就能看到不少消費的泡沫。
例如,近些年受到熱捧的螺螄粉慰藉了不少年輕人的胃,然而某些產品以爲找到了捷徑,單獨使用“螺螄粉味”這個網紅元素,常常會事與願違。
有網友就從螺螄粉味的pocky裡品出了地獄的味道
類似的案例並不少,例如玻尿酸安全套、玻尿酸皮膚衣、玻尿酸飲料和貓糧,有多少是真實的持久的需求,又有多少隻是個噱頭呢?
新奇之餘,大可不必。
“一些新消費的產品,除了會吸引人嚐鮮之外,究竟多大程度能落在品牌價值上,很值得思考”,姮慧說。
無論是針對蜂花產品的野性消費的反思,還是對逐漸泡沫化的新消費的思考,往往都揭示出一個樸素的道理:一些被刻意創造出的需求,最終只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