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學知識,教會孩子這件事更重要!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最早可追溯到約翰·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維,即“能動、持續並細緻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歷經多年,在衆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努力下,批判性思維獲得了更豐富、更全面的內涵。

我們常說知識浩瀚如海洋,而要想在這片大海里航行,批判性思維正是必不可少的船舵。在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並且在掌握批判性思維後更具創造性地學習、思考和發展,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職責。

批判性思維童年開始萌芽,不斷髮展成熟

很多人在上學時曾讀過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寫的傳記《偉大的悲劇》,描繪了斯科特帶領的南極探險遭遇失敗後犧牲的悲劇。很少有人瞭解,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正是斯科特的思維偏差

當時人們對南極探險知之甚少,因此選擇馬還是狗作爲探險夥伴沒有定論。斯科特懷疑狗的能力,並通過一系列測試驗證了自己的懷疑。於是他選擇馬作爲探險伴侶,並不顧隊友的勸說,固執己見。最終斯科特爲自己的思維偏差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同樣充斥着大量的誤解和偏差,通過批判性思考,我們才能看到真理的正反兩面,獲得並堅持有用的信息,成爲一個有思想力的人。

批判性思維從童年期開始萌芽,直至高中大學階段方能發展成熟,因此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應是貫穿整個學生生涯的重要功課。

在傳統教育中,知識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然而學習需要一邊是知識,另一邊是思考。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纔是有持久學習力的學生。

學習的落腳點問題解決。按照問題狀態的清晰程度,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結構良好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一類是結構不良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

結構良好問題是指那些具有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比如“求直徑爲2cm的圓的面積”,平時學生所遇到的題目大部分都是這一類,這類問題往往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而結構不良問題則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需要思考、評估與收集證據,提出解決方案。

批判性思維是認知發展的高級層次,只有達到這個層次,學生才能意識到,許多問題往往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唯有不斷髮揮主動性,清晰思考,仔細、審慎地收集和看待已有觀點與證據,才能發現屬於自己的、有創造力和創新性的答案。

在PISA測驗中,我國學生表現優異,擅長獲取知識、解決結構良好問題,但是運用知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卻有待提升,OECD把在問題解決領域達到純熟水平的學生比例,視爲一個國家“人才庫”的深度,在這個指標上,我們是落後的。

在複雜的學習和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結構不良問題,具備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有更深遠的意義,而就這一能力而言,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

保持開放的心態,提問是一切發現的起點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從基礎教育開始,重點習慣和意識的形成,而到高中和大學階段則應重點學習更多技能和方法。

習慣和意識的培養,本質上是使孩子保持理性開放性和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保持開放的心態,從提出問題開始,問題是一切發現的起點。到了高中、大學階段,想要學生獲得並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心理學工具,並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應用相關工具和方法。

批判性思維隨着心理學的發展也在不斷髮展。以下就是幾個明顯的例子。

比如思維偏差(confirmation bias),心理學家將有意識地選取信息來證明自己假設的傾向稱爲確認偏誤。應對確認偏誤的核心在於:儘量避免證實假設時帶有偏誤。比如,斯科特在認爲狗不能勝任探險任務的假設下,進行試驗,並獲得了很多證據,這非常符合科學研究的步驟。然而,在確認偏誤的影響下,他選擇性地記住那些支持自己假設的信息,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應對確認偏誤,要保證觀察者不瞭解研究目的,也就是學會置身事外,由不知道研究假設的其他旁觀者來對試驗進行觀察和證據收集。還可以有意識地留意不符合預期假設的結果或意見,促進反思和自我完善。

再比如巴納效應(Barnum effect)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在1948年發現,指的是人們傾向於相信模棱兩可或自相矛盾的、適用於大多數人的描述並認爲它只反映了自己的個性特徵。比如,當你讀到一段與自己星座相關的描述時,往往會產生“太準了,說的就是我!”因爲巴納姆效應就是客觀存在的人的心理效應,它的存在對我們的生存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減輕思維的負擔,但是同時也會干擾理性思考和正確決策。要想在關鍵時候對它免疫,首先要先了解並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提醒自己警惕巴納姆效應,仔細地分析判斷研究或者已有證據的模糊與矛盾點,把它對我們清晰思考的影響降到最小。

還有,要充分考慮例外和證據,這主要是爲了避免刻板印象過度概括帶來的負面影響。

刻板印象是廣爲大家所熟悉的心理現象,比如,男生女生更擅長學數學,女生比男生更適合學語文,在學習上,我們時常會聽到這些有關性別差異的說法。當遭遇這類過度概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誤以爲每個人都必須符合刻板的概括。這種概括也許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預測某些人的表現有幫助,但是在很多具體情境中,則可能會誤導和愚弄人們。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和評估例外與證據:數學領域的優秀女性有很多,研究發現性別對於數學學習的影響不顯著;一部分女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能力發展的起點可能更早,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男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如女生。

另外,要防止注意錯覺相關偏差(illusory correlation)。當我們把相繼發生的事誤判成相關關係時,我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錯覺相關偏差的影響。學生考試前在微博上轉發錦鯉,之後考試取得了好成績,興沖沖地向身邊的同學安利錦鯉,對於錦鯉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深信不疑。這樣的錯覺相關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時候無傷大雅,但是在需要科學思考的時候,錯覺相關就會將人引向誤區。在得出確定的結論——轉發錦鯉與取得好成績相關之前,我們需要再次思考還有哪些情況值得考慮,爲什麼有時轉發錦鯉卻沒考好?在不轉發錦鯉的情況下就不能取得好成績嗎?注意錯覺相關,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經考慮到了所有不符合所總結的規律的情況。最主要的是透過表面的關聯,去思考背後真正的規律性信息,正確的歸因纔有利於未來的持續性發展。比如成績好是否與自己近期的努力有關,或者與自己悉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有關。

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

應對確認偏誤、警惕巴納姆效應、充分考慮例外和證據以及注意錯覺相關都是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樣的工具還有很多,比如考慮樣本的代表性、重視應用價值、考慮統計迴歸、防範期望效應、避免選擇性偏差,等等。

除此以外,還要保持理性、開放性和好奇的習慣,在教師的引領下一步積累和學習,反覆嘗試在學習和生活情境中應用工具,從而撥開思維的密雲,在知識和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斷。

事實上,近年來高考對學生的考察越來越重視批判性思維。比如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着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爲力?”這正是一個典型的結構不良的問題,促使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如果感覺“轉折時的意想不到”與“對未來無能爲力”相關,這就是典型的錯覺相關。這時候就要從更大的地方着手,思考是否已經考慮到了所有不符合這一規律的情況,以及這樣的過度概括說法是如何誤導了我們,現實中有哪些例外?又有哪些證據?如此想來,我們纔可以有更開闊的思路和更靈活的應對,不僅作文有話可說,關鍵真正面臨挑戰有路可走。

當然,功夫在平時,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多用、勤用這些思維的工具,仔細分析所遇到的問題,才能在關鍵時刻有思考、會思考。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