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張浩煒:全球貿易格局的變更仍在延續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當前,出海已經成爲不少中國企業的主要戰略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的任務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助力企業出海的政策。

如何看待企業“出海潮”?企業出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近日,在畢馬威董事會智領峰會期間,《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畢馬威中國供應鏈與國際貿易主管合夥人張浩煒。

他指出:“由於全球貿易規則的差異,很多中國企業出海之後往往不能達到其預想的商業目的。原產地規則、出口管制與制裁、系統化數據管理,這三個要素是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容易忽視的。”

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中國經營報》:這股企業出海熱潮的背景是什麼?

張浩煒:由於近些年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世界各國出於對本國生產企業的保護,以及拉近鄰近國家的關係,紛紛實施了多種不同的貿易壁壘措施,以及僅限於單個或少數國家的貿易協定。尤以歐美兩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分別發起多個反傾銷和反補貼和貿易調查,並主動修改自身參與的貿易協定規則。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貿易規則的變化直接導致原產自中國的貨物將面臨高額的關稅成本,相較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弱化了成本優勢。長遠來看,全球貿易格局的變更仍在延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將間接地影響中國企業未來的商業戰略。

《中國經營報》:企業出海有哪幾種方式?

張浩煒:根據我們的觀察,中國企業出海的目的與預期會隨着全球商業環境有所變化。從最初的建立海外銷售網絡以開拓海外市場增加營收,到建立全球佈局優化全球運營、提升客戶響應速度和降低整體稅負,再到近期爲降低產品成本和供應鏈持續性的多支點生產基地,逐步發展而來,出海的中國企業雖然出於不同的商業目的,但其出海的基本路徑基本一致。

規則不統一和運營複雜

《中國經營報》:企業出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張浩煒:中國企業在過往出海過程中較爲容易忽視的關鍵要素包括:

一是原產地規則。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雖然協調並統籌了各國的海關編碼和估價制度,但是原產地規則並未全球統一。成員方可基於世界貿易組織的原產地規則框架制定本國或地區的原產地規則,也可基於自身要求制定獨立的原產地規則。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單一貨物在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下,如涉及跨境的流動,在進出口上可能被認定爲不同的原產國。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導致很多出海的中國企業,雖然能獲得生產基地所在國發布的本國原產地認定或原產地證書,但在進口國卻被認定爲另一個國家,甚至由於其核心原材料或零部件均來自中國,因此被認定原產國爲中國,導致高額的關稅成本。

二是出口管制與制裁。出口管制與制裁是近些年部分國家爲維護世界秩序或本國國家安全,出臺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出口管制與制裁雖然管轄範圍存在差異,但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對特定物項、特定交易實體或最終用途方、特定最終用途、特定目的地的約束。由於中國開放的營商環境,中國企業往往在出海過程中沒有對此方面建立有效的管控措施,通常在被境外監管機構發現時,處於較爲被動的局面。

三是系統化數據管理。伴隨國際運營的複雜化,對於中國總部的管理以及全球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財務、關務、生產、物流、合規管理等多個不同的數據模塊,過往的一些司空見慣的操作,如手工制單、口頭傳授等,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出海需求,容易導致內部商業單證管理紊亂的局面,甚至操作人員人工失誤影響向監管機構申報數據的規範性和準確性。

不僅如此,由於缺乏對境外當地法律法規的瞭解,許多中國出海企業在境外子(分)公司的系統邏輯中,未作出對應的優化與驗證,在監管機構進行問詢或調查時無法提供與商業實質相對應的單證。

我們也是希望藉此次董事會智領峰會的機會將我們過去服務出海中國企業的經驗爲正在出海或計劃出海的企業敲一敲警鐘。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