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報復立陶宛 學者:暴露歐洲弱點 但反幫了歐盟一把
德國波羅的海商會針對設立臺灣代表處可能引發的經濟後果,向立陶宛政府提出警告,即德國企業要從大陸進口或出口立陶宛商品,恐怕會面臨很大困難。圖爲德國企業馬牌。(圖/路透社)
隨着擁有28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於2021年同意臺北在維爾紐斯開設臺灣代表處,並引發中國大陸迅速而嚴厲的外交報復,智庫「歐洲卡內基」分析師戴普西(JUDY DEMPSEY) 18日撰文分析,認爲北京不遺餘力的懲罰立陶宛,甚至波及歐盟多個成員國,雖然暴露歐洲過於依賴大陸經濟的弱點;但從長遠來看,北京的作法最終反而會讓歐盟變得更團結、強大而更有韌性。
文中指出,中國大陸無法容忍任何一個國家挑戰北京「一中原則」的合法性或地位。依據該原則,臺灣是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當立陶宛宣佈代表處的名字是臺灣,而不是慣用的臺北時,北京便向維爾紐斯施壓。
在過去幾年內,立陶宛吸引歐盟成員與美國的投資;對於立陶宛向北京人權與貿易政策開火,華府更是強烈支持,而讓問題治絲益棼。
2021年12月,維爾紐斯一度自大陸海關係統中遭到移除。時間往前推,北京停駛來往於中國與立陶宛的運輸列車。甚至,大陸還關閉立陶宛企業的信貸額度,並阻止立陶宛商品叩關大陸市場。
即使如此,維爾紐斯也不改其志;甚至當中國大陸將立陶宛降級爲代辦,要求立陶碗大使返國,維爾紐斯也沒有改變做法的意思。北京隨後施加一種不同,但更嚴峻的施壓,即警告歐洲與其他跨國企業停止對立陶宛的投資,並停止採購立陶宛生產商品。
北京威脅要對任何與立陶宛有往來的企業,報復其在大陸的業務;這項政策久經考驗,足以讓歐盟成員相互競爭。
在一開始時,德國波羅的海商會針對設立臺灣代表處可能引發的經濟後果,向立陶宛政府提出警告,即德國企業要從大陸進口或出口立陶宛商品,恐怕會面臨很大困難。
但德國工業聯盟(BDI)則對大陸的經濟與人權政策,採取批判立場;與柏林前任與現任政府相比,BDI明顯形成對比,BDI批判北京行動相當貿易抵制。
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里奧尼斯(Žygimantas Pavilionis)表示,北京行爲關乎貿易武器化,這也是關於歐洲價值煉的武器化。換言之,這不只是維爾紐斯與北京雙邊問題,而是歐洲與北京之間的問題,故需要一個歐洲解決方案。
歐盟目前正推動《反脅迫工具》;《反脅迫工具》由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12月8日遞交,目的是因應愈來愈嚴重的經濟脅迫,以保護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利益與選擇權。
委員會甚至警告,「作爲最後手段,當經濟脅迫持續存在時,歐盟可能會考慮對相關國家採取反制措施,以回擊這種經濟脅迫行動」。
圖爲我國總統蔡英文日前接見立陶宛訪問團。(圖/路透社)
事實上,歐盟委員會一直有《反脅迫工具》的討論,不過擱置已久;直到川普時期,推力才愈來愈大。川普不只對大陸的貿易、經濟與政策採取強硬立場。事實上,他也不斷警告如果柏林不停止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項目,將要對德國、甚至歐洲其他國家實施制裁。
換言之,《反脅迫工具》針對的不只是北京,甚至是包括華府、莫斯科等任何對歐洲的經濟脅迫,都是《反脅迫工具》的針對對象。更進一步地說,如果《反脅迫工具》用在美國身上;特別是當美國持續揚言要對繼續北溪2號管線的德國或歐洲企業制裁,跨大西洋兩岸將面臨沉重壓力。
無論如何,北京制裁立陶宛的行動暴露歐盟貿易與安全政策的脆弱性。這凸顯歐盟貿易過於依賴北京經濟,更別提北京主導的全球供應鏈。
北京威脅要對產業鏈中使用立陶宛商品的歐盟成員國實施制裁,這等於向歐洲國家展現自我實力。面對此一威脅,最好的做法就是減少對大陸依賴,投資歐盟未來技術,進而使歐洲更有彈性。
當然,這意味着歐盟將面臨重大的戰略轉變,而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帕維里奧尼斯與其他立陶宛官員寄希望於輪值歐盟理事會主席的法國;他們期盼法國總統馬克宏能召開歐盟27+1峰會,並提出一個歐洲對中國大陸的統一立場。
換言之,中國大陸希望藉由對立陶宛的嚴厲制裁,可以警惕歐洲其他國家跟進並挑戰一中原則;但這反倒讓歐洲尋求使供應鏈多元化,最終更可能讓歐盟推動印太戰略,進而使法國在該區域的戰略、軍事與經濟存在大幅增加。
這些當然不是北京樂見的,更是大陸在霸凌立陶宛時想像不到的後果,大陸外交行動反帶來負面效果。但是,千萬別期待北京會在短期內放棄瞄準經濟供應鏈作爲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