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的教育體系…大馬獨中堅持母語教育 逆境中求生存

實習記者戴依婷馬來西亞報導

臺灣的大學校園內可看見許多僑生身影,根據教育部2月的數據顯示,105學年度的僑生共有1萬1097名,除了香港外,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佔大多數,有7598人,而大馬會有如此多僑生選擇來臺就讀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爲馬來西亞有完整的中文教育。

雖然臺灣與馬來西亞的距離並沒有很遠,但臺灣人對馬來西亞華裔的瞭解卻非常少,許多大馬僑生來臺必被臺灣人問到的問題就是,「你爲什麼會說華語?」。其實,馬來西亞現有1290所華文小學、60+1(1間分校)所華文獨立中學,3所華文大專院校,是除了大陸、臺灣、港澳地區外,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系國家

尊孔獨立中學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私立中學。(圖/翻攝自GoogleMap)

馬來西亞第一所新式華文學校「中華官音學堂」創立於1904年,推動人是清朝教育家康有爲,其後「尊孔學堂」於1906年成立、「昆成女子中學」、「育才學堂」分別在1908年成立,逐漸取代私塾,是華文獨立中學由來的基礎。

隨着馬來西亞在1957年獨立建國政府高職都是馬來人,爲了實現以馬來文爲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終極目標,政府在1960年要求所有華文學校都改制成「半津貼」的國民型學校,若不接受改制,只能成爲獨立中學(簡稱獨中),從此必須自行承擔學校的日常開銷及發展等費用。

▲培風中學是馬六甲唯一一所華文獨立中學 。(圖/記者戴依婷攝)

華校董事聯合總會及華校教師工會(簡稱董教總)負責獨中的整體運作,如擬定課綱、主辦「獨中統一考試」(簡稱統考)等,除了中文、馬來文、英文等語言必修課外,初中班級學生課程一律使用中文爲教學媒介語,高中班級則分成中文及英文兩種教學媒介語,由各校自行決定。

這些年來,政府一直在邊緣化及孤立華文學校,華文小學雖然是政府學校,但每年只能得到政府教育撥款中的10%,而獨中更是完全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地方政府只偶爾「意思性」、「政治宣傳性」地補助一些經費,學生除了要自行繳付學費外,每年都要出外募款,依靠華社的支援才能維持日常開銷。

▲培風中學每年都會趁着校慶,舉辦園遊會向社會大衆進行籌款及舉辦表演晚會表達謝意 。(圖/培風中學文宣組提供,下同)

一些獨中會趁着校慶等節日,舉辦慶典以向社會大衆募集款項,以馬六甲培風中學爲例,雖然學生都只有13至18歲,但在每一年的校慶活動中仍毅然承擔起爲學校募集款項的責任,與同學結伴到各個社區募捐;校慶園遊會時擔任義賣的工作;高中班級同學還發揮巧思,利用假期的時間回到學校,將平凡無奇的教室裝潢主題樂園,吸引社會民衆攜帶小孩前往光顧。

馬來西亞政府迄今仍不承認獨中的教育文憑,但在全球有80多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學承認和接受獨中的統考文憑,因此獨中學生在畢業後,大都在大馬的私立學校就讀,或到新加坡、美國、澳洲紐西蘭、英國都國家繼續深造,臺灣及大陸因同樣是以中文爲主的地區,更因此成了獨中生出國升學的首選。

▼培風中學的高中學生髮揮巧思,在校慶園遊會時將平凡無奇的教室裝潢成主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