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MINI電動官降:高端小衆市場的“救贖”
價格戰仍在蔓延。
在電動化時代,MINI Cooper的身價已落到了15萬區間。
近日,MINI品牌宣佈了對其兩款純電動車型—MINI Cooper和MINI Aceman的售價進行調整。根據官方消息,電動MINI Cooper和Aceman的起售價分別調整爲14.88萬元和16.39萬元,這一價格調整相當於分別自降了4.1萬元和4.6萬元。
事實上,MINI中國此次調整的不僅是兩款車型的起售價,還將兩款車型原本的入門款取消了,這意味着在起售價降低的同時,車輛配置也有所提高。如果按照同配置車型來算,此次電動MINI車型的實際降價幅度高達5.7萬—7萬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或許鑑於去年上海車展冰淇淋事件的教訓,此輪官方表示,針對此前購買上述兩款車型的全部客戶,MINI中國將進行現金形式的保價,不割韭菜、不減配、不減服務。
如今的汽車市場,一切都在被打破。衆所周知,自1959年問世以來,MINI從來都不是追求性價比的品牌,精緻和格調纔是它顯著的標籤。但隨着不斷下滑的銷量,以及被大量侵蝕的市場份額,卻打破了MINI品牌的格調,從“溢價上量”轉變爲“以價換量”。
作爲寶馬集團旗下的個性化豪華品牌,近年來MINI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不盡如人意。扉旅汽車查閱數據顯示,MINI在中國的銷量從2019年的3.41萬輛降至2022年的2.87萬輛,2023年進一步降至1.82萬輛,今年前三季度也未見好轉,交付量同比去年下降29.8%。
對於MINI品牌在市場上的日漸式微,實則也不難解釋:此前,在MINI聚焦的小型高端汽車賽道上的競爭對手並不多,且寶馬的品牌溢價也爲其固化了個性高端的用戶圈層。
但隨着行業的鉅變,玩家在增多,品牌忠誠度也逐漸被不斷內卷的產品力所替代。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燃油車時代,MINI在發動機領域還有一些行業壁壘,但在現在的新能源時代,玩家衆多,MINI存在感降低成爲了必然。”
爲了重刷存在感,MINI也開啓電動化轉型。早在2018年,MINI就與中國車企長城汽車合作成立光束汽車,被視作MINI在中國發力本土化和電動化的重要舉措。彼時,純電汽車正迎來第一波真正大規模的爆發式增長。
然而,可惜的是,在接下來將近5年的時間內,光束汽車卻沒有再傳出什麼實質性的動作。直至今年7月,純電MINI Cooper才正式登場,但國內純電市場的爆發也進入到了最爲殘酷的競爭階段,此時入局的MINI面對着太多的挑戰。
首先,在“冰箱,彩電,大沙發”大行其道的中國市場,一輛“小而美”的車,還有機會嗎?答案,或許並不樂觀。“可玩性很強,但售價不低、配置不高。”是MINI最簡單直白的總結,而這卻與當下的市場需求並不匹配。
近年來,隨着不斷蔓延的價格戰與配置內卷,“性價比”成爲了產品出圈的核心武器,相比品牌光環,“實在”的產品力纔是王道。同時,在當下最爲“上量”的二三線及以下市場,用戶願意花20萬左右買一輛大玩具的人還是非常少的,他們增購純電動小汽車主要還是集中在比亞迪海豚、海鷗、甚至五菱這些“好用好開”的國民品牌上。
其次,不得不承認的是,相較於“老對手”奔馳Smart已經率先在國內市場開啓了電動化進程,電動寶馬MINI的到來有些姍姍來遲。據悉,由於起步較快,Smart早在2022年6月便上市了首款車型,目前已有兩款車型在售,今年10月底還將上市第三款車型,其中,Smart精靈#1已經在MINI上述兩款電動車的細分市場小型純電SUV中有了一席之地,今年9月銷量2358輛,排在第二。
最後,值得一提的,剛剛在華完成國產的MINI,還面臨另一個更大的阻礙:就在純電MINI Cooper上市的前一天,歐盟正式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這對於一直奉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MINI,無疑是沉重一擊。畢竟,有着天然優勢的海外市場,如今也出現了“制約”。
在電動化市場上,寶馬MINI並沒有迎來漂亮的開局。
根據新車上險量數據顯示,電動MINI Cooper上市後銷量不佳,7-9月銷量分別爲578輛、331輛、197輛,自7月6日上市以來累計銷量1,106輛。電動MINI Aceman於8月27日上市,9月銷量僅179輛。
如今,罕見的官降,或許能扭轉低迷的銷量,但在遊戲規則早已被改變的新能源市場,“降價+品牌光環”並不成爲長期有效的增長劑,電動MINI想要尋得一片生存之地,還得有符合當下市場需求且“能打”的產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