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2歲“叛逆期”是好事,連打帶罵是下策,接納孩子纔是上策
2-3歲小孩子脾氣特別大,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甚至還學會了摔東西,打人,家裡人面面相覷,自家乖巧懂事的好寶寶去哪了?打又下不去手,實在是太小了,不管又怕成了“熊孩子”,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不吼不叫,不打不罵的教好小寶貝們,彆着急,往下看,或許有你要的答案。
父母們,在你眼中,2歲左右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可理喻”的行爲呢?
這些生活的小場景是不是讓你彷彿看到了自己家的“愛哭鬼”,有時候着急出門,孩子卻因爲一件外套哭鬧不止,最終自己氣急敗壞對着孩子怒吼一頓,事後又覺得不該怎麼對孩子,當父母怎麼這麼難的?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概會經歷3個“叛逆期”:
不同的叛逆期,孩子的個性需求和心理髮育都不相同,父母應對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根據皮亞傑兒童心理學,1歲6個月左右的孩子,他們的思維認知會從感知運動階段過渡到前運算階段,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並且開始學會拒絕,不願意分享,以自我爲中心,甚至連爸爸媽媽都不願意分享,你會經常從孩子嘴巴里聽到“我”、“我的”、“不”、“不要”等字眼,也可能因爲ta的“拒絕”傷心難過。
而孩子因爲處世經驗過少,身體能力的發展和大腦的想法不匹配,在生活中會經常因爲心目中的理想秩序被破壞而生氣,因爲達不到自己腦海中的“目標”而挫敗,因爲接受不了與理想不符的現實而哭泣。經常性、毫無徵兆地哭泣,常常讓父母摸不着頭腦,有些父母覺得,這有什麼好哭的?我幫你你又不要,你自己弄不好也要哭,真的是讓人煩躁。
2-3歲的“叛逆期”,孩子會經常出現“不講理”、“完美主義”、“執拗”的現象,會讓父母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教”,以前父母說啥是啥,現在父母說啥都不行,而兩者對立,大多數時候,大多數父母會選擇遵從自己的意願,忽視孩子的意願,通過哄騙、暴力等各種方式讓孩子妥協,而這治標不治本,孩子越大父母管教的越吃力。
想要讓“愛哭鬼”變成“小可愛”,父母這3個點要注意。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難帶”,是因爲自己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希望孩子是一個“不哭不鬧”的孩子,希望孩子一直聽話,不會反抗,可這並不現實,是孩子ta就會有哭鬧的時候,有時候不是孩子在“固執”,而是父母在“固執”,父母享受“被順從”的感覺。
可“聽話”是什麼?是不管父母對孩子提了怎樣的條件,不管那件事孩子願不願意做,孩子只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好好表現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可孩子終究會長大,也需要長大,會有不同於父母的喜好和追求。
對於孩子而言,1歲半之前,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吃好喝足,ta確保自己被照顧得很好,ta能活下去,ta就會覺得自己很安全。
而到2歲左右,孩子會開始產生“我能做自己嗎?”的需求,如果孩子被過多地限制和阻撓,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受到破壞,從而影響情緒的穩定。
所以,“不聽話”對孩子而言,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因爲這意味着孩子的成長,意味着孩子大腦思維在不斷進步,自身能力在不斷提升。
都說“六月的天,娃娃的臉”,情緒從寶寶一出生就有,到了2歲的階段,發展得更爲豐富,開始出現爲序、尷尬、嫉妒等複雜情緒,而且孩子經常被這些情緒困擾,因爲ta不知道怎麼讓這樣的感覺從自己身上消除,更討厭這種讓他一下子變得不高興的情緒,爲了擺脫不快,ta的方式只有哭鬧,尤其是在“挫敗感”較多的叛逆期。
所以父母就需要幫助孩子獲得認識、接納和調節壞情緒的能力。
2歲孩子在一些小事上的執着讓成年人無法理解,但這也恰恰就是孩子這個時期的特點。
比如,走路要走固定路線,做事要有固定次序,包括穿鞋先穿哪隻腳都會因爲他逐漸形成的習慣而變得固定。只有這種非常有秩序的生活,孩子纔會認爲是正常的,任何一種隨意打亂秩序的表現,都會給他帶來不安。
孩子會通過不斷重複已確定的秩序,來鞏固自己的安全感,從道德角度來講,秩序感也是孩子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秩序感的正常發展,有助於孩子自律感的發展,孩子也能學會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舉動。
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儘量滿足孩子對秩序和完美的追求。如果他要求按照某種秩序去完成某件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讓他按照自己所認可的順序去做就好,不要非跟他較勁,讓他盡情享受到那種“完美”,保證他內心安全感的建立。
最後,希望父母都能收穫一個活潑可愛、能做自己的幸福寶寶。
我是,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關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親子早教,您身邊的育兒師,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