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給廣東鄉村帶來了什麼?
今年暑假,肇慶四會果農嚴勇國又在沙糖桔種植基地見到肇慶學院的學生,他第一時間問起果園病害智能化監測系統的進展。“希望能儘快落地應用,減輕我們的負擔。”
嚴勇國的期待背後是偏遠鄉村對技術的渴望。類似的需求不在少數。爲此,廣東共青團組建上萬支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奔赴全省縣鎮村開展定向服務。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前往肇慶,實地探訪“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瞭解他們如何發揮專業特長探索解決鄉村發展的現實難題。
新技術:用智能系統爲果樹“看病”
盛夏,四會市黃田鎮沙糖桔種植基地,傳來“嗡嗡嗡”的聲音。仔細一瞧,原來是無人機穿梭其間。“它正在從不同角度拍攝果樹”,肇慶學院學生陳佳鴻一邊操作,一邊介紹:圖像上傳到數據平臺,通過分析斑塊、蟲卵等特徵,判斷有無病蟲害以及感染程度,參照採取防治措施。
說起來只是簡單幾步,陳佳鴻和同學們足足研究了一年半。他們前期調研得知,病蟲害防治是影響果樹生長、收成的關鍵環節,但是種植面積大導致純靠人工檢查費時費力、效果差。再加上黃田鎮是沙糖桔發源地,種植面積達2.5萬畝。由此啓發學生們,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給果樹“看病”,幫助農民快速、準確識別病蟲害。
綜合計算機、生物技術等多個專業老師的建議,他們反覆試驗、調整,初步搭建起面向大規模果園的智能化病害監測系統。前端無人機採集圖像信息、地面樁監測溫度和溼度,接着病害檢測系統處理數據,實時輸出結果。指導老師朱嘉賢表示,難點在於分辨果樹感染何種“疾病”,因爲不同生長週期、不同環境引發的病蟲害均有差異。“需要依託龐大數據庫,不斷訓練系統,減少誤差。”
於是,今年暑假陳佳鴻召集師弟師妹組成“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下鄉採集數據。“現在系統可以識別黃龍病、黑斑病、炭疽病、細菌性褐斑,還不夠多,要不斷優化模型,爭取覆蓋全部病種。”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無人機在果園飛一圈後生成病蟲害詳情,推送至手機APP,農民點擊即可查看。頂着炎炎烈日,這羣大學生一頭扎進了上百畝沙糖桔林,操作無人機分片區巡查。
突擊隊的到來,讓果農嚴勇國很是高興,他一直盼着智能系統早日落地。“對上了年紀的農戶尤其有用”,50多歲的嚴勇國近來感覺體力不如從前,更加想多個“幫手”。而且,他覺得,新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種植沙糖桔的門檻。過去,很多人找嚴勇國學沙糖桔種植,最後都被病蟲害勸退了,“既不懂又不會治。”如果有了新技術,新手也可以對症下藥。所以,每次遇到學生們,嚴勇國都會關心研發進度,對沙糖桔病蟲害的成因和特性更是知無不言。
七八月份正值沙糖桔膨大期,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陳佳鴻和隊員們抓緊時間,儘可能多地獲取沙糖桔樹的基礎信息,在果園裡一待就是大半天。看着大學生忙碌的身影,嚴勇國感嘆:“有年輕人,還是不一樣。”
新方法:優化育種助力南藥產業發展
百公里之外,德慶縣高良鎮,另一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也在土地裡“埋頭苦幹”。測量根莖長度、觀察葉子狀態……肇慶學院教師邵玲帶着隊員們詳細記錄巴戟天組培苗的生長情況,已有半個多月。
高良鎮是南藥巴戟天的主要產區,全年交易額高達五六億元。種植加工巴戟天成爲村民增收致富來源。然而,扦插育苗成活率低、產量少、種植週期較長,制約了當地巴戟天產業發展。瞄準痛點,近年來,邵玲及其團隊採用優良種質選育和快繁技術,研發出脫毒、生根快、具有原種性的巴戟天組培苗,並聯合當地種植合作社向村民推廣。
據瞭解,相比傳統育苗,新型育苗方法成活率提高至九成,何偉良的合作社年銷售額增長45%。今年暑假,邵玲帶着突擊隊員又向高良鎮21個村的種植戶贈送了6600株巴戟天組培苗。
“有了良種,還要有‘良人’。”邵玲說的正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員,他們負責在大棚馴化組培苗,讓其達到符合土壤栽種的標準。“組培苗非常脆弱,不能直接從實驗室轉移到農田,需要過渡適應自然環境。”其間,隊員們分工“照顧”幼苗,密切關注長勢,還經常跟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何偉良交流經驗。
令何偉良驚喜的是,突擊隊員提出了不少“金點子”,比如馴化巴戟天組培苗所用的基質配方。大三學生黃彩丹介紹,他們前後嘗試了8個配方,歷時5個多月才找到最佳方案。目睹着幼苗茁壯成長,黃彩丹瞬間體會到把課堂知識運用於實際生產的意義。“只要對鄉村建設有一點點幫助,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文、圖|記者 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