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萬工程”的一線實踐 爲全省提供新時代的“清遠經驗”
清新區探索“公建民營”模式,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共建共享;陽山縣聚焦“四個關鍵”,推動農民合作社提升質量;佛岡縣水頭鎮4大舉措,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今年以來,清遠以頭號力度推動“百千萬工程”,在農村土地綜合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民生領域改革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這3個來自清遠各地的一線實踐,入選了《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正爲全省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提供新時代的“清遠經驗”。
“公建民營”模式 讓老人幸福養老
“洗浴”這件尋常小事,對於失能老人來說,卻是個難題。在清新區,“百千萬工程”的實施,讓孟姨等500位老人的“洗浴”難題得到解決。
孟姨於2021年起因病癱瘓臥牀,其丈夫由於身體原因,無力幫助孟姨洗澡,洗澡便成了全家的難題。近日,助浴師來到孟姨家中,爲她提供上門助浴服務。換上乾淨衣服,擦乾頭髮,潔面、整理頭髮、清理耳朵......孟姨的丈夫對助浴師的服務讚不絕口。
圖片來源:清新發布
助浴服務的提供者,來自清新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清新區於2023年初開始盤活原區供銷合作社辦公場地,建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內設長者飯堂、棋牌室、康復理療室、心理諮詢室、書畫室和運動區域等功能區。清新區同時啓動公開招投標,由全國連鎖、專業程度高的華邦美好家園養老集團運營。中心有3名專業社工、3名養老護理員、1名專業康復理療師。
爲了解決失能老人的洗澡難題,讓他們度過一個高質量的晚年,清新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探索創建“沐浴幸福”特色服務品牌,提供500個免費名額,由專業助浴師上門助浴,協助解決經濟困難、高齡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洗浴難題。
“公建民營”模式,讓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能更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清新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中心對清遠市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開放,涵蓋打牌、下棋、打桌球和乒乓球、心理諮詢、唱歌等項目,一些醫療器械租賃比如輪椅、助浴服務、康復理療等則適當收費,讓更多老人安享“家門口”的幸福養老。
除了上門助浴服務,清新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立了包含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精神慰藉、安全援助、老年用品服務、轉介服務、評估服務、家庭養老牀位等共15個大項、59個小項的養老服務清單。
“白天家裡就我一個人,買菜做飯很不方便。”每天都到中心打桌球的黃伯說,這裡的“長者飯堂”解決了他的吃飯難題,還可自主選擇現場就餐或送餐上門。目前,登記申請配餐的長者有70多名。
圖片來源:清新發布
爲引導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找到精神上的慰藉,該中心還聯合各類市場主體、志願者團隊等社會力量,聘請9位銀齡教師,開辦康復保健動作班、書法班、聲樂班、舞蹈班等長者學堂,累計服務625人次。
如今,在清新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悠閒地打牌、聊天,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時光。
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 讓農民“一地收四金”
在清遠北部的陽山縣大崀鎮松林村,隨着“百千萬工程”的推進,農民正在收穫另一種幸福。
陽山縣大崀鎮松林村。資料圖
因爲家婆年邁多病需要照顧,去年在佛山工作的陳大姐回到松林村。原本爲收入減少而感到迷茫的陳大姐,沒想到在村裡菜地應聘了一份種菜的工作,“工資差不多,還能照顧老人”。
而且陳大姐家還不止這一份收入。
松林村成立強村富民公司,村民將土地入股獲得租金,參與適度規模經營還有獎金,而村集體則以“三資”入股農業龍頭企業獲得股金。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村集體變股東,讓農民“一地收四金”,解決了缺技術、缺市場、產業分散的問題,推進了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陽山旱地西洋菜大崀鎮松林村示範基地一角。通訊員供圖
在全市鼓勵積極探索“五大百億+”背景下,松林村積極引進陽山旱地西洋菜有限公司,發展旱地西洋菜產業。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可拿600元/畝的租金;企業每年收入達500多萬元;僅這一項,就爲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元。“實現民、村、企三方發展共贏。”松林村黨總支部書記黃火炎說。
目前,松林村還引進了賴志傑個體種植戶、陽山縣粵莨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實現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40多萬元。
在陽山,像松林村強村富民公司這樣的農民合作社有710家。
爲了提升合作社質量,陽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聚焦“體制”“單體”“整體”“羣體”四個關鍵,推動農民合作社管理規範化、業務多樣化、服務專業化,實現全縣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在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促進農村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陽山成立1個縣級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和3個鎮級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隊伍,爲全縣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註冊登記、年審、財務、金融保險、項目申報、運營管理指導,實現縣鎮兩級對合作社服務全覆蓋。
陽山還實行分類優化,制定縣級示範社創建標準和評定監測辦法,聚焦存量合作社優化,清理整頓“空殼”合作社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了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3家、省級示範社13家、市級示範社30家、縣級示範社22家。初步估算,縣內合作社社均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近10萬元,同時幫助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
目前各農民合作社都奮力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已有3個合作社取得綠色、有機食品認證,24個合作社自主註冊商標。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讓“寸土”生“寸金”
佛岡縣水頭鎮的“魔芋奇蹟”,是清遠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又一個鮮活實踐。
2024年7月15日,魔芋產學研創新中心位於水頭鎮新聯村。清遠日報記者 邱煒民 攝
從整合土地開始種植魔芋,到打造魔芋產業園,再推出“芋香胖胖”魔芋小食,京東前副總裁尹紅元來到水頭鎮後,創立了清遠振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2年時間,該鎮魔芋種植從0到1.5萬畝。用“工業思維”做農業,他打造的魔芋全產業鏈,預計綜合產值可達10億元。
魔芋豐收的季節,村民樂開花了 。清遠日報簽約攝影師 黃超賢 攝
如今,水頭鎮的魔芋產業已經吸引超3500人返鄉及外來就業創業,已帶動1600多戶農民增收560萬元。
產業系統重塑和土地資源重組息息相關。
水頭鎮發展魔芋產業的土地由撂荒林地、園地整合流轉而來。
2024年9月3日,佛岡縣水頭鎮銅溪村,鄉村晨曦。清遠日報簽約攝影師 陳亮 攝
該鎮動員農戶將細碎化用地經營權流轉給集體,盤活撂荒地以及其他閒置農用地4760畝,推動產業落地。除了魔芋產業,該鎮還推動千畝光伏項目落地,每年營業收入達3292萬元。
爲支持魔芋產業的發展,佛岡縣、水頭鎮盤活資源,將閒置的鄉村小學提供給振爲,建設集科研、教學、培訓、數字農業展示、辦公、品牌研發、產業孵化等功能於一體的水頭鎮魔芋產學研創新中心。
土地資源整合流轉是水頭鎮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4大舉措之一。
爲了放大土地資源利用“乘數效應”,讓“寸土”生“寸金”,該鎮還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進出平衡,從源頭上防範和減少亂佔耕地行爲發生;
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和空間佈局,整理出潛力存量建設用地約84.43公頃,用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
精細化利用村莊空間邊角地,打造功能性便民利民小場地,打造“四小園”200多個,建設籃球場、文體設施場地近100個;
同時大力開展村莊綠化,充分利用“四旁”等“邊角料”區域,見縫插“綠”,打造美麗宜居生活環境。
今年,水頭鎮四大舉措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入選了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外出的村民也逐漸迴流。水頭鎮許多鄉村是“空心村”,村裡缺少青壯年勞動力,鎮、村人才梯隊斷檔嚴重。該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水頭鎮通過“敲門行動”將583名本地大學生納入人才庫,近2年累計吸引博士、碩士下鄉支援鄉村振興約80人,廣中醫派駐7名專家至鎮衛生院。
鎮域產業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據統計,近兩年,水頭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17.7%,常住人口增長12.1%。昔日的寧靜小鎮,已蛻變成爲創新創業的熱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清遠發佈編輯部來源:新清遠 清遠日報
採寫:朱文華 黃慧禎 洪會強
編輯:王玥
校對:李愛華
二審:劉厚斌
三審:鍾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