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區域國別學的學科交叉特徵
羅 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深入推進區域國別學研究,既是回答中國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服務中國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發展變化,更好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需要。學科交叉性是區域國別學的鮮明特徵。我們要充分認識區域國別學的學科交叉特徵,探索學科交叉路徑,不斷實現中國區域國別學的新發展、新突破。
區域國別學以特定國家和區域的總體特徵、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社會發展、歷史文化、對外關係等爲研究對象,關注國情區情中的戰略性、政策性、綜合性問題,本質屬性是國情和區情問題研究。其獨特研究價值在於,以研究解決國別和區域重大而緊迫的現實問題爲指向,多因素、多角度深挖內在動因,力求把握歷史脈絡、探究發展規律,創設原創性的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出管用有效的學術見解和決策依據。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區域國別學以各學科理論和方法爲基礎,各取所長、高度綜合,形成獨特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特定研究對象、獨特研究價值和相應的研究方法,使區域國別學成爲獨立學科。具體來看,我國區域國別學的學科交叉特徵在以下幾方面都有體現。
以重大現實需求爲根本動力。深入探究當今世界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之道,是區域國別學研究要承擔的基本任務,是推動區域國別學研究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當今世界,重大的區域國別問題大都是以複雜綜合的面貌呈現出來的矛盾集合體,在成因上可能涉及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多因素,在表現上則關聯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科技等多個領域,是多重因素和內外部條件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以單一學科知識和思維難以作出正確解答。這就要求在回答重大現實問題時,必須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所產生的新視角、新思想、新認知、新方法,探尋完整、準確、管用的答案。
以新研究領域和新知識體系爲重要標誌。交叉學科基於多個傳統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而形成,其深度融合的標誌是新研究領域和新知識體系的形成。區域國別學所倡導的學科交叉,不是多個學科知識、理論的簡單拼湊或分別應用,而是思想、內容、方法的深度融合,強調以多學科的交叉滲透來建構出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知識體系。新的知識體系是以新視角獲得的新認知集合,新的研究領域集中體現於跨學科跨領域確立的新研究對象和現實問題,這就會突破原有學科邊界,形成新研究方向與支點,從而以新視角獲得新知識。
以複合型專業人才爲基本依託。區域國別學所培養的人才應當政治立場堅定,胸懷“國之大者”;具備知行合一的學術素養,具有跨文化理解與交往能力;具有國際傳播意識與能力,助力中國知識的全球化傳播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國別學致力於培養的基礎知識寬厚、融合創新能力突出的複合型專業人才是當前國家對外交往所需要的人才,這樣的複合型專業人才也是這一學科持續發展的基本依託和保障。
當前,加快建構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體系,需要破除原有單一學科思維的束縛,實現整體創新,探索研究路徑。一是社會科學的交叉。藉助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緊密結合,分析特定國別、區域內政治體系、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等問題。這一交叉路徑有利於深入掌握區域國別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二是人文學科的融合。通過歷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史等學科的交叉,可以深入探討一個區域或國家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藝術表現以及思想流變等方面的問題,推動跨文化交流,幫助政策制定者更好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和社會的交流溝通方式。三是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充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工具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全面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通過研究數據和研究手段的優化,實現更大範圍的融合和精準對焦。四是多學科方法論的應用。採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方法,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等方法,獲得對國別和區域情況直觀、全面、量化的認識和了解,有利於形成綜合性強、視角多元的研究特色,爲深入理解複雜問題提供更多工具和視角。五是教學資源的協同。盤活教學資源,建立跨學科、跨院校、跨部門、多方共享的師資隊伍。堅持跨學科、特色化發展,建構多維度、綜合性課程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加快制定區域國別學課程標準,深化各具體學科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的交流融合。
(作者爲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