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褶皺峽谷:地球的曲線之美
攝影 | 李忠東
封面設計 | 李馨宇
地球的岩石(沉積岩)
形成之初,都是水平的
如一摞摞整齊疊置的書
或不同色彩構成的多層蛋糕
但當這些水平的岩層受到擠壓之後
便會發生傾斜、彎曲
甚至倒轉、扭曲
像揉成一團的彩泥
甚至有時整座山體都被擠壓變形 形成褶皺山
▲阿爾卑斯山脈,是由於非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而產生的隆起和變形形成的褶皺山。
▲西藏日喀則定日縣境內的一處複合褶皺。
攝影/楊建
和許多生澀難懂的地質術語相比,褶皺要好理解得多。因爲它也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名詞。如衣服褶皺,皮膚褶皺,都是指衣服與皮膚受外力影響所發生的變形和彎曲。
地質上的褶皺也是一種變形或彎曲,只不過介質換成了構成我們地球的岩石,外力則是地殼運動。
褶皺形態示意圖▲
繪圖 | 新維地景
但大多數時候,褶皺做爲一種地質構造,專供地質學家們研究地球,解秘自然,它並不總是那麼富有觀賞性。
但也有例外,有一些大型褶皺形成的景觀,將整個山體捲入其中,形成一個獨特的山體類型,這就是褶皺山。
▲成都至昌都的航班上拍攝的一座褶皺形成的向斜山
攝影/楊建
如邛崍山脈,因位於著名的松潘-甘孜造山帶的東部,周邊三個板塊近乎垂直的南北與東西向擠壓,形成一系列褶皺山,甚至發育一種世界獨特的“西康式”褶皺。
▲邛崍山普遍發育西康式褶皺
攝影 | 楊建
下面這座五色山就是其中的經典。
不同色彩的岩石,被強大的地殼運動擠壓下,發生有趣的彎曲變形。岩層間的肌理條紋,如彩色飄帶。尤其在陽光照耀下,彷彿倒轉的霓虹,如夢似幻。
▲邛崍山普遍發育西康式褶皺,上圖爲四姑娘山的五色山,
是一座褶皺形成的山。
圖源 | 向文軍
稻城亞丁著名的仙乃日雪山,是褶皺山中向斜山的經典,向斜的軸線正好通過雪山主峰。
瞭解這個,我們便知道仙乃日爲什麼沒有明顯的尖錐狀角峰。它看上去更像一面巍然而立的巨牆,或一隻振翅欲飛的神鷹。
▲仙乃日雪山沒有明顯的主峰是因爲它是一種向斜山。
攝影 | 王治
大多數的褶皺,都深藏地下,沒有機會被我們看到。
位於秦巴山地南麓的巴山大峽谷,流水切出一條長達70公里的峭壁。崖壁上,各式各樣褶皺如繪似畫。它們更像一幅長卷,將各種皺褶的形態,如圖版一樣展示在我們面前。
同時也將大巴山形成的秘密,通過褶皺告訴我們。
穿行在峽谷,如徜徉在褶皺大觀園。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神秘而難測,埋藏在岩石中的光陰,如此優雅而動人。
請橫屏觀看
宣漢巴山大峽谷的複式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位於四川與陝西之間的大巴山,構成了四川盆地的北部屏障。不僅如此,它還和秦嶺一道,成爲我國的南北的分界線以及東西部交融聚合之地。
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是這種特殊地理形成的關鍵。
這條著名的造山帶,橫亙在我國大陸的中部,向西與崑崙和祁連山造山帶相連,向東被著名的郯廬斷裂所截,東西延綿2000公里。
被譽爲是“中國大陸的脊樑”。
▲秦嶺-大別山造山帶示意圖
這條造山帶形成於2.1億年前印支運動所引發的南北大陸聚合。
當時,揚子板塊由南向北向華北板塊俯衝,並最終完成兩大板塊的拼合,形成統一的中國大陸。
兩大板塊碰撞推擠的結果,不但造就了秦嶺造山帶的崛起,而且在南緣形成了方向完全相反的逆衝推覆構造帶。
這個構造帶總體呈現爲向南西突出的弧形,像一支彎弓,因此也被稱爲“大巴山弧形構造”。
秦嶺-大別山造山帶示意圖▲
大巴山弧形構造在形成、發育、發展的過程中,地層和岩石均產生了強烈而複雜的變形和彎曲,形成了極其壯觀的推覆褶皺帶。
這個褶皺帶,在地表上往往表現爲一系列的山和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岩層間變形和彎曲的細節,被埋藏於地表深處,野外很難連續的見到。
秦嶺-大別山造山帶形成示意圖▲
繪圖 | 楊金山
令人驚奇的是,大巴山南麓的光頭山,發育一條前河。這條本來是由東向西流淌的河流,行至城口的蓼子一帶,突然一個90度轉向,垂直於南大巴山弧形構造,切開大巴山流入四川盆地。
▲巴山大峽谷位置示意圖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
正是這一次華麗轉身,前河成就了一段無與倫比的地質傳奇。
它像一把巨型的鋸子,剖開一條長達70公里的絕世深峽,將大巴山推覆褶皺構造的秘密,完整地暴露在峽谷。
它讓我們在欣賞大巴大峽谷雄奇壯美的同時,也有幸領略到1億多年以來,地殼運動留在這裡的百里褶皺長卷。
▲巴山大峽谷位置示意圖。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
繪圖 |楊金山
得益於前河鍥而不捨的侵蝕和地殼近2300萬年來持續的擡升。這裡谷澗深幽,奇峰列峙,絕壁如削,風景秀美。
峽谷的相對高差在200-300米之間,最大谷深1692米,谷底的寬度在50-100米左右。
峽谷內各種背斜、向斜縱橫捭闔,無數褶皺如游龍飛鳳,千奇百態,被譽爲“天然褶皺博物館”。
▲巴山大峽谷及其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這些褶皺大多屬於彎滑褶皺,是岩層受到擠壓後沿薄軟層滑移產生的彎曲和變形。
就象我們左右擠壓三明治時,夾在麪包之間的肉片順着奶酪變形。
實際上,地質學家們也常常開展沙箱實驗,用硅膠和石英砂來模擬岩層和之間的薄軟層,研究大巴山弧形構造的形成過程。
▲巴山大峽谷一處褶皺形成的崖壁,
紅色和白色相間的岩層,被擠壓變形後如指紋。
攝影 | 李忠東
這裡的褶皺有着令人吃驚的數量和多樣性,在70公里的峽谷內,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皺就多達31多處,而小規模的露頭級褶皺更是多達101處。
在形態類型上包括了箱狀褶皺、圓弧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複式褶皺、尖棱褶皺、膝折褶皺、層間揉皺等。
而且這些褶皺的形態類型在峽谷中的分佈也有規律可循,從峽谷上游隨河而下,越遠離秦嶺造山帶,岩層變形強度越弱,褶皺由緊閉高陡向開闊舒展向變化。
▲前河河谷中的一組複式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不同尺度、不同形態、不同組合與不同變形強度的褶皺,往往形成不同的景觀。
偉人峰便是圓弧背斜所形成的山體之上,溶蝕形成的齒狀峰狀若五官而成一景。
峽谷區的最高峰老黃山就是一個大型箱狀褶皺。
仙女巖,平頂方山,斷崖高懸,兩側岩層直立,將大型複雜箱狀褶皺的特徵一展無遺。
▲仙女巖大型箱狀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大尺度褶皺形成的大體量景觀氣勢恢弘,中、小、微型褶皺則在細節上引人入勝。
神鷹巖由一系列複合褶皺構成,斷壁上褶皺線條如繪,層間揉流、撓曲生動有趣,尤其是先期形成的褶皺又被後期的斷層錯斷,形成膝折現象。
隔河遠觀,複合褶皺如神鷹作欲飛之態,成爲遊客駐足難離的景點。
神鷹巖:褶皺中的膝折形象▲
攝影 | 李忠東
臨河邊的褶皺,雨季時常低於河流水位線,褶皺受流水的沖刷,被淘洗、打磨得光滑潔淨,從河岸對望過去,灰、白相間的褶皺條紋起伏律動,之下清瑩的前河低迴婉轉.
▲前河河谷中的一處斜歪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前河河谷中的一處尖棱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崖壁上的一處直立褶皺。
攝影 | 李忠東
▲上下兩種不同軟硬的岩層,受到擠壓後,
所形成的褶皺形態亦不同。
攝影 | 李忠東
雞唱坪對面是雞王洞向斜。向斜形成的孤山,高懸於峽谷之上。兩側的揚起端形成脊嶺環峙山體的三面,開口一側爲萬仞絕壁,遠望極像懸浮在空中的“圈椅”。
“圈椅”底部爲向斜的核部,地形相對平緩,流水沖刷堆積出一片難得的土地。
於是有兩家人將家搬到上絕壁,在圈椅中過着不知魏晉般的隔世生活。
▲向斜上的人家。
攝影 | 李忠東
維繫這兩戶人家與外界聯繫的是峽谷上方峭壁上那條細若遊絲的“之”字小道,每一次進出都需要跨過峽谷上的簡易吊橋,然後再沿峭壁的之字路方能到達。
住在這裡的居民不知道陶淵明,更不知道褶皺與向斜。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他們在褶皺上的絕地逢生,卻種出了桃花源般的意境。
▲耕種的農民
攝影 | 李忠東
參考文獻:
李忠東,《巴山大峽谷:地層的褶皺告訴你秦嶺山地隆起成山的秘密》,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1期
文丨李忠東
編輯 | 老俠 李馨宇
攝影 | 李忠東 楊建 向文軍 王治等
繪圖 | 楊金山
微信ID:xiaked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