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山花爛漫時》和《我本是高山》放在一起,差距一目瞭然!

2023年11月,改編自張桂梅校長事蹟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全網狂嘲,票房跌入谷底。

電影名取自華坪女高校訓,電影旗幟鮮明地綁定張桂梅校長,“一個堅毅的女人”,“逆天改命。”

但是輿論卻給電影壓下三座大山:

主創人員是否缺乏平權思想?

爲什麼要把酗酒的父親形象改成母親?

爲什麼要把張桂梅純高的革命思想轉化成愛情?

這部電影打着張桂梅的名義,卻被認爲是在吸張校長的血,一時之間流言四起。

而一年後的2024年9月,劇版《山花爛漫時》上映,比起電影版的名字,劇版的名字似乎更加含蓄。

可令人訝異的是,反而是沒那麼大張旗鼓的《山花爛漫時》,從首日上映就好評如潮,成績亮眼,日前更是收視率破2。

同是改編自張桂梅校長的故事,影版和劇版的評價卻是截然不同,這是爲何?

今天,咱們從整體到細節,看看他們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劇情的底色不同

從劇的整體氛圍來看,一個是抑抑抑抑抑揚,大起大落,另一個則是緩緩道來講故事。

《我本是高山》是標準的煽情式電影,它很苦。

影片講了張桂梅校長創辦華坪女高歷經種種困難,這個過程中有籌款建學校的難,有老師不聽指揮的難,有學生成績差,輟學的難。

影片集是整體的底色還是勵志的,最終引領大山深處的女孩打破命運牢籠。

但從影片第一幕開學典禮開始就狀況百出,而在之後的劇情裡,更是困難堆疊着困難,因此對應主體逆天改命。

在電影中不乏有這樣的細節:

教育局領導處處潑冷水“讓你別開學,樣樣不達標。”“最多堅持半年。”甚至提出了“分流計劃”,要把女高的學生分到其他學校去。

老師不理解,因爲不能接受艱苦的條件和張桂梅的要求爆發爭吵,離開女高。

學生無心學習逃學去打遊戲被抓回來強制剪髮。

家長的不理解,老師間的衝突,學生的放棄,層層的阻力壓抑着催促着劇情,擠壓着淚點,簡直是戳着觀衆肺管子,按頭哭。

不排除電影戲劇化的設置,但是也很容易引導觀衆去想:怎麼這麼多人都在和張桂梅作對。

但其實按照現實,華坪女校的建立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資助。

《山花爛漫時》卻更生活式的溫暖和娓娓道來,張校長就像每一個向着目標努力的普通人,中途也會遇到困難,但是道路是曲折而光明的。

她有好朋友方瓊陪伴她開解她。

教育局長周善羣雖然碎碎念每次醜話說在前頭,但是認認真真幹活,從教育經費到現場招聘老師都幫助良多。

愛打官腔但是關鍵時刻總能支棱起來的馬副縣長,拍板決定爲女高建教學樓,力挺張桂梅擔任校長。

還有性格各異但是一起努力的老師們,更有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比如在飛機上遇到的企業家馬大寶在看到報道後就聯繫捐助。

完成一個奇蹟,靠的從來不是張桂梅校長一個人。電影劇情的接地氣,可能也決定了大衆能否更多的認可。

對於人物的還原

張桂梅校長曾多次表達,是黨的精神使他們最終堅持下來。辦學途中曾經一度瀕臨失敗,17個老師跑了9個,但留下的8人裡有6人是黨員,

“黨員在,陣地就該在。”他們在牆上畫上黨旗,寫上入黨誓詞,然後一句一句宣誓,最終,激發出的強大意志讓她們戰勝了苦難熬過那段歲月,自此華坪女高的理念就是“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

而《我本是高山》中,黨的精神幾乎被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導演虛構出的白月光亡夫。

爲了給張校長悲情壓抑的生活一些溫暖支撐,電影中充斥着大段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中無關辦學動機無關背景,亡夫的理念成了她的精神動力。

縣領導是作爲反派而存在的,貶低嘲諷張桂梅和女高爲她們施加壓力。

而《山花爛漫時》卻着重了黨員精神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張桂梅也不再是一個很高級的聖人,她還會唱紅梅贊,也會唱雙截棍。

尤其是老師們的堅守,被完整的展現出來了。

而在報道當天大雨學生無法按時上學的情節中,周善羣和馬永強充分發揮了基層組織的作用,立即電話協調各村委和相關單位,用盡一切辦法把孩子接出來。

網友更是直呼,感受到了基層組織的存在感。

對女性的態度和演員的表現

明明是以女性角色爲主角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中對女性角色的設置卻讓人隱隱不適。

影片開頭張桂梅不擅長電子產品,不會使用擴音喇叭鬧了笑話,女老師付春瑩因爲意外懷孕和照顧孩子被內涵嘲諷耽誤工作,女老師因爲不能穿裙子不能穿高跟鞋與張桂梅爭吵離開,男老師則留了下來成對比。

而在山英山月故事線中,作爲罪魁禍首的販賣女兒的父親,家暴山月致死的丈夫被刻意淡化了,家暴男甚至連臉都沒露。

影片甚至做了一些背離事實的改編,酗酒的父親被改爲母親,爲了打遊戲逃學的女學生原型其實是張桂梅之前任教學校的男學生。

而理應是正面和高光的影片的主要人物張桂梅,在海清的表演下顯得刻薄而咄咄逼人,在壓抑的環境中,張桂梅必須和環境和所有的人鬥爭,表現得尖銳乃至有些瘋。

《山花爛漫時》裡,宋佳是溫暖而堅韌的農村婦女,她有點駝背,腿有點小毛病,雖然形象和張校長相距很遠,但是宋佳有用心揣摩角色。

在這個版本里,酗酒的父親被還原了性別,女性角色也多見高光之處,女醫生關心孩子,仗義執言,穀雨打工的故事裡,善良的洗腳妹向張桂梅透露線索。

主角張桂梅更是有血有肉,人物立體豐滿。

爲了建學校,她據理力爭,學生吃不上飯菜,她多次試驗認真測算爲學生節約時間,學生對月經有誤解,她找到孩子爲她科普,對孩子樹立正確性別教育,她溫情而有韌性,堅毅卻又從容。

華坪女高的故事之所以被拍攝出來是因爲中國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張桂梅”,而是千千萬萬個“張桂梅”;

我們需要“張桂梅們”帶着大山裡的女孩走出來,讓她們受教育,能看一看大山之外的世界。

電影和電視劇就是在她們心中種下這樣一顆種子。

作品是在蹭熱度想要拿獎賺票房還是認認真真講故事,觀衆是能夠感受出來的。

如果說《我本是高山》更像是在原型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的臆想和改編的二創故事,直擊情緒痛點讓人落淚,那麼《山花爛漫時》則更貼近原型,有笑又有淚,讓人感動卻沒有苦大仇深感和硬上價值。

那麼你怎麼看這兩部作品呢,哪部更能打動你?

本文作者 |兔子責任編輯 |藍橙策劃 |藍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