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主次之爭 漢文化視角謬誤
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本報系資料照片)
正黃旗(右)與鑲黃旗的服飾和旗幟。(CFP)
近日臺灣圍繞着滿族、八旗、血統問題有頗多爭議與討論,身爲鑲黃旗的八旗出版社總編輯富察則指出,其實許多爭論仍是以漢文化爲出發視角的謬誤。
身爲鑲黃旗後裔,富察經常遇到臺灣朋友誤以爲「鑲黃」爲副的安慰,實則「正黃」和「鑲黃」並無誰更中統、更中心的差別,他表示所謂的「正黃旗」本來是「整黃旗」,把正黃視爲更高於其他,實爲漢文化強調中心、正統的視角;上三旗和下五旗的上下之分,亦是受到漢文化主次之分的影響,因此在滿洲人八大貝勒共同執政的時期,上下的區分並不明顯,在接受皇權文化後,共主變成皇帝,皇帝所在的鑲黃旗才因此被提高地位。
家族也會分屬不同旗
另一個謬誤是漢人以爲只要是愛新覺羅皇族就一定是鑲黃旗,但富察指出:「實則愛新覺羅有非常多人不是鑲黃旗,也不是正黃旗。甚至一個家族內部,也有分屬不同旗的。」如努爾哈赤掌兩黃旗,皇太極則主正白旗,多爾袞曾是鑲白旗主,後與多鐸互換掌正白旗等。同樣的,並不意味家族內屬正黃旗的,就比分屬在鑲藍旗的地位高,「旗人的整體政治和法律地位,除了世襲,大部分旗人要靠武功來獲得封賞。」
專攻清史研究的羅友枝在《最後的皇族》中具體描述,八旗制度用以取代努爾哈赤早期作戰時使用的小規模狩獵集團,「旗」由多個「牛錄」組成,每個「牛錄」由300個作戰家庭組成。且並非只有滿洲人才編入八旗,而是另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滿洲人把來自不同文化傳統的人納入八旗組織,使得征服者精英集團不至於具有單一的種族背景和認同。」羅友枝分析,儘管以個人來說,滿洲人希望維持愛新覺羅氏的血統和地位,但從統治角度他們以八旗這樣的組織,融合多元族羣成帝國的精英集團。
無爵位愛新覺羅淪苦力
早期努爾哈赤把自己的子孫後代與其他覺羅區分開來而採用「愛新」,在滿語中意爲「黃金」,也是金朝之名,但隨着八旗中的下五旗,每傳一代爵位遞減;恩封僅傳三代,功封僅傳五代等措施,清政府成功削減了王公的俸祿,但也因此有不少無爵位的愛新覺羅面臨貧窮,據宗人府檔案,宗室中甚至出現一些混混或黑幫頭目,最後被降旨處死或流放,淪爲小販、苦力和工匠者亦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