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法院判決引擔憂 司法院稱只做這件事
司法院推動讓生成式AI來撰寫判決,立法院今備詢司法院秘書長吳三龍,立委謝衣鳳擔憂,該模式是否會變成「有罪判決產生器」。吳三龍迴應,司法院僅用於初步立稿,仍由法官去認定犯罪事實,斟酌有罪無罪。(姚志平攝)
司法院推動讓生成式AI來撰寫不能安全駕駛、幫助詐欺2類犯罪的裁判草稿,AI是否能取代法官,引發外界極大疑慮。立法院今備詢司法院秘書長吳三龍,藍綠立委紛紛關心AI議題,立委謝衣鳳更質疑,該模式是否會變成「有罪判決產生器」,吳則迴應,距離真正AI生成還有很遙遠距離,司法院僅用於初步立稿,仍由法官去認定犯罪事實,斟酌有罪無罪。
謝衣鳳表示,司法院生成式語言系統草擬判決書,未來將負責提供帳戶、不能安全駕駛等案件,司法院預計何時會驗收試辦上路,目前是否已使用該系統。吳三龍迴應,所謂AI生成式結果,一定要投入大量成本,司法院僅用在初步立稿,法官仍要字字斟酌。
司法院資訊處補充,AI系統目前初步開發完成,現在還在系統調整階段,預計不能安全駕駛案件會會在11月上路,目前仍未使用,也已擇定士林、臺南地院試辦。
不過,謝衣鳳質疑,英國已有法官用CHAT GPT寫判決,該法官警示,對於沒有做過的判決,一定要提防AI捏造假案例,美國更有法官運用AI草擬,導致判決錯誤,在AI沒有立即準確協助狀況,是否造成錯誤稿件生成?是否會變成有罪判決產生器?
資訊處迴應,目前系統是使用自然語言、規則式生成,只有小部分使用AI,仍由法官認定事實;吳三龍說,目前還沒有進入到那樣的情況,是否有罪要法官斟酌,運用AI僅是讓重複性的文句不用每句都要重複寫。
立委吳玉琴也對AI草擬判決提出疑慮,詢問草擬判決做法爲何?吳三龍則再度強調,僅負責初步立稿,判決每篇要寫一千字,基本架構有600、700字,運用系統後,法官可以少寫一些字,完全的AI生成還要花很多成本,司法院經費有限,目前僅協助做資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