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神機妙算 VIP金融服務全民共享

AI示意圖。 路透

「我跟一家公司申請貸款,他叫我先把存摺、印章交出來,這樣做對嗎?」「我按了申貸按鈕後,對方說把錢匯過來了,但匯到一半網頁跳出『帳戶被凍結』的訊息,要我付解凍費,這是真的嗎?」這是袋鼠金融旗下生成式AI機器人「Roo AI」上線以來,經常收到民衆遭遇詐騙或盜刷時的提問。

袋鼠金融來自Gogolook,Gogolook最知名的產品就是Whoscall,協助不少人成功過濾詐騙電話。袋鼠金融產品負責人劉睿哲說,公司發想Roo AI的起點,是想做一個普惠金融的商品,讓民衆可以跟對話機器人免費諮詢,沒想到實際與民衆一問一答的過程,卻也發現,臺灣社會亟需一道「金融知識」的入口(access)。

信用小白更敢提問

劉睿哲觀察使用者中,有些是打零工、領日薪的「信用小白」(指信用空白者),他們沒有薪資證明,很難向銀行申貸;有些是信用有瑕疵者,卻碰到「金融急難」,急着找錢又怕掉入陷阱,「金融問題有其私密性,一般我們不會隨便跟別人講財務狀況、債務等,但是面對AI,不管處境有多慘,問的問題是否太淺白,大家都會比較敢問。」

劉睿哲口中的這羣人,通常不是傳統金融「典型」且「愛好」的客戶。這幾年,金管會積極推動普惠金融,並建置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共有金融服務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三面向,目的就是希望金融服務能夠更加普及到偏鄉、小微、小資、社會新鮮人、高齡、身心障,乃至於婦女等族羣,打破金融是專爲有錢人服務的刻板印象。

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有助推動普惠金融,從傳統分析式AI再到如今的生成式AI,更燃起了不少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業者擴大金融服務對象的可能性。

「透過AI大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在資料庫找到『29歲非常不健康』,以及『65歲非常健康』的兩種人,他們在AI的分級上,擁有相同的健康分,有了分數,就可以讓保險公司做更深入的核保決策,」在臺灣推出「AI健康分」的Lydia AI創辦人暨執行長李俊毅提及,「普惠保險」就是要儘可能覆蓋到更多人,讓老者、病者有所依靠。

「AI是落實普惠金融的『關鍵手段』,」中信金科技長賈景光回想新冠疫情期間,大量紓困案件涌入,以往靠人工審覈小額信貸案件,一個月最多能覈准1萬多件,但是在AI的幫忙下,「我們花了六週做了28萬件紓困案,效率大幅提升」,「善用AI,世界就變得不一樣」。

成本變少客羣更多

賈景光也舉例,過去每逢景氣或者匯率有動盪,銀行馬上會發通知給私人銀行大戶;以後透過生成式AI,就可以主動提醒一般客戶,達到個性化的普惠金融。

目前金融業運用AI的領域正在擴大中,像是聊天機器人、精準行銷、反洗錢、追蹤警示帳戶等,都有運用AI技術;最近還有30多家銀行加入「鷹眼識詐聯盟」,透過AI強化可疑帳戶的偵測,積極阻詐並守護民衆的血汗錢。

NVIDIA今年2月公佈的「金融服務業人工智慧現況:2023年趨勢」,針對近500位全球金融專業人士調查發現,金融業高階主管支持導入AI的比重增加到64%,是去年的近兩倍。

金管會今年4、5月問卷調查也發現,國內已有63家金融機構採行AI技術,約全體金融機構的一半;生成式AI尚無導入,但已有兩家規劃導入應用,80家評估中。

本身也是臺大資訊工程系教授的玉山金科技長張智星說,金融業正透過AI提升效率,不過,AI跟人一樣也會犯錯,必須在效率與風險間取得黃金平衡點。

的確,AI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門檻,讓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客戶,也能獲得服務,但這些演變也將帶來新風險與挑戰,像是演算法的偏見、個資外泄、資安威脅等,而當數位落差若未同步改善,更可能抵銷AI帶來的普惠金融效益。該怎麼做,這段路程正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