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臺烘乾機就是我的寶貝”(三夏進行時)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浙江桐廬新農人徐星“曬麥”不用找曬場——

“9臺烘乾機就是我的寶貝”(三夏進行時)

本報記者 劉軍國

麥收之後,最忌連陰天。85後新農人徐星卻不太擔憂。

這是爲何?

“小麥半月前還在田裡,幾天前全都‘進’了銀行。”作爲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蓮塘村豐陽家庭農場負責人,徐星向記者講述了今年100萬斤小麥的收穫經歷。

進入5月,徐星就開始天天盯着天氣和小麥的長勢,綜合研判後,他決定5月16日開鐮。

當天,小麥持續不斷被齊刷刷地割斷“吞”進收割機,瞬間完成脫粒。隨後,這些含有水分的金色麥粒,被烘乾機吸入“肚子”,經過幾個小時的烘乾,最終變成乾爽麥粒,被收購商裝車拉走。

經過連日忙碌,幾天前,最後一批被烘乾的小麥變成錢,“流入”徐星的銀行賬戶。

12米高的烘乾間裡,9臺烘乾機靠牆而立。

“9臺烘乾機就是我的寶貝。小麥一收割,烘乾必須及時跟上,不然損失可大了。”徐星指着烘乾機說,“以前讓小麥‘曬太陽’,一曬就要3天,還要時刻擔心雨水來襲。現在只需在機器上設置好溫度、溼度、時長,幾個小時就能把十幾噸小麥烘乾裝倉。沒有找曬場的煩惱,也沒有陰雨天的困擾。”

“光有烘乾機不行,還離不開穩定的電力供應。”徐星說,多臺烘乾機同時運轉,用電負荷增大,當地供電所第一時間上門服務,檢查線路和配電設備,對烘乾控制裝置、漏電保護器等進行重點排查,確保9臺烘乾機能夠馬力全開。

幾年前,徐星迴鄉跟着父親一起拓展農業規模化生產。在一次外出參觀學習時,他了解到電氣化循環式烘乾設備,立即決定採購兩臺,成爲桐廬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新設備效果立竿見影。烘乾機規避了露天曬麥的黴變、蟲害鼠害、易受污染、場地不足等問題,當年小麥就減損近10%。嚐到甜頭的徐星,陸陸續續又加購了7臺烘乾機,還帶領周邊村民一起走上智能化、機械化現代農業生產的路子。目前,桐廬縣41家農業生產基地已配備130多臺智能循環式烘乾機。

細雨濛濛,漫步蓮塘村,文化禮堂、籃球場、公園一應俱全。蓮塘村黨總支書記徐立強介紹,烘乾機的普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村裡的曬穀場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建起文體休閒娛樂設施,實現了華麗轉身。據統計,桐廬縣曾有200多個不同規模的曬穀場,現都改頭換面。

高效快速的烘乾,不僅保障了夏收,而且爲夏種留足了時間。在小麥收割後的田裡,一臺臺農機正在將留下的麥稈進行還肥處理,並進行土地翻耕、平整。

農時不等人。完成夏收後,馬上又要抓緊開展夏種。徐星笑着說:“爭分奪秒,爭取6月20日左右完成水稻插秧。”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