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受訪應屆生對於找到好工作有信心

秋招已經基本結束,今年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爲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措施,如“百日衝刺”行動、“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國企穩崗擴就業、實施高質量升學擴招,以及通過黨政機關教師招聘、大學生徵兵等各類政策性崗位擴大招錄規模。你是應屆畢業生嗎?你找到工作了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9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求職網站和校園招聘會是受訪應屆生獲取招聘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73.9%的受訪應屆生對於找到好工作有信心,越有信心的受訪應屆生越傾向於認爲學校幫助大。

求職網站和校園招聘會是受訪應屆生獲取招聘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

田允江蘇專科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他在一家商場做實習管理員,畢業後入職了一家珠寶公司管培生。田允坦言,自己是衝着管培生的名頭去的,“但我聽說有些管培生挺‘坑’的,進去以後基本就是打雜,除非公司培養體系足夠完善,現在我有點擔心”。

設計專業的李明未今年從某雙一流大學畢業後,成功拿到了某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入職通知。“我之前得到學長的推薦,在公司實習過兩個月,主管領導對我印象不錯,所以我畢業後就被直接招進去了。感覺挺驚喜的,比起很多同學,我幸運太多了”。

調查顯示,31.5%的受訪應屆生已經籤三方,其中20.8%對工作感到滿意,10.7%不太滿意。51.8%的受訪應屆生還在求職,想創業或已創業的受訪應屆生佔5.7%,準備讀研的佔4.1%,自由職業的2.4%,出國留學的佔0.1%,還未考慮就業的佔3.8%。

李飛今年8月畢業後,入職廣州一家科技公司做銷售,月薪1萬多元。李飛坦言自己學校一般,成績也不算優秀,但他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優勢的。“我大學時創過業,做短視頻,做得好的時候,每個月收入超過1萬元。雖然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做不下去了,但我積累了很多運營經驗和社會經驗,而且我有敢闖敢試的性格”。

李飛回憶,當時他從求職網站上刷到招聘信息後,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去面試,雖然沒有被面試官看中,卻獲得了人事的青睞。“人事部門把我的簡歷遞給了公司副總,副總直接面試了我,我們聊得很好,於是我獲得了實習機會。入職之後我也很拼,順利通過了實習期,成爲正式員工”。

調查顯示,求職網站(66.7%)和校園招聘會(65.6%)是受訪應屆生獲取招聘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接下來還有人才市場 (53.4%)、親友介紹(39.2%)等。

46.8%的受訪應屆生覺得學校對於學生就業提供的幫助大,46.1%的受訪應屆生認爲有一些幫助,僅7.1%的受訪應屆生認爲沒幫助。

73.9%受訪應屆生對於找到好工作有信心

廖以君畢業於江蘇某專科學校物流學院,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即將面試某汽配公司的庫管職位。他表示,工作到現在還沒定下來,是因爲他一直在比較就業機會。“我覺得適合我的工作還是挺多的,而且那些公司一直在招人,只是能提供理想發展前景的不多,我希望找一個相對好一點的”。

雖然今年就業形勢比較複雜,但本次調查顯示,73.9%的受訪應屆生對於找到好工作是有信心的,其中,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分別佔18.6%和55.6%。25.8%的受訪應屆生表示不太有信心。

進一步分析發現,學歷越高的受訪應屆生信心越足。研究生學歷、本科學歷、專科學歷的受訪者有信心的比例,依次爲84.2%、74.2%、63.4%。

81.4%的受訪應屆生的就業預期比剛找工作時降低了。專科學歷受訪應屆生(88.5%)預期降低的比例,高於本科學歷受訪應屆生(81.8%)和研究生學歷受訪應屆生(72.8%)。

石家莊某專科院校輔導員張鑫告訴記者,他們的學生今年就業面臨各種困難,學校在完成就業工作方面也面臨壓力。“我們學校沒什麼名氣,很多學生平時就混日子,不努力學習。而且,學校在招聘信息蒐集發佈、應聘技巧培訓等方面做得很差。雖然找了一些會計、設計等培訓機構,給學生提升職業技能,但質量很難說,學生也未必認真學”。

數據分析發現,學校的就業服務影響着學生的就業信息獲取和就業信心。認爲學校對自己求職幫助大的受訪應屆生,把校園招聘會作爲主要渠道的比例最高。對找到好工作越有信心的受訪應屆生,越認爲學校對學生就業的幫助大。

同時,對找到好工作非常有信心的受訪者,把校園招聘會作爲主要渠道的比例最高,沒有信心的受訪者,把人才市場作爲主要渠道的比例最高。

“有些學生在學校玩了3年,到了就業季纔開始着急。有的學生急需收入,可能就隨便找個工作,完全沒有規劃,進入職場的前兩三年基本就浪費了。”張鑫認爲,學校除了需要在就業季爲學生做好就業服務,還應該完善管理,幫助學生儘早進行職業規劃

李明未認爲,大學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在校期間要努力,還應該注意多方獲取招聘信息。“我們可以從學校獲得的就業信息有很多,比如校園招聘會,來學校招聘的企業往往和學校合作了很多年,比較靠譜兒。另外要多和老師、往屆同學交流,他們可以在職業規劃方面給我們很多經驗,還可以提供很好的就業信息”。(記者 周易)

文中採訪對象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