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以下兒童可預防死因 事故傷害以兒虐佔大宗

衛福部國健署公佈最新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衛福部國健署公佈最新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共討論344位個案,評估其中122位具有高度可預防性,佔比達35%,相較於2020到2021年的21%,有顯著上升。高度可預防死亡的個案包括事故傷害、猝死兩大類,事故傷害以兒虐、交通事故佔大宗。

國健署29日公佈「6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2022年、2023年分別有7個和19個縣市進行個案討論,合計討論344位個案。專家共識會議後評估爲高度可預防性有122位(35%)、中度56案(16%)、低度137位(40%),另有29位資訊不足。相較於2020到2021年高度可預防性個案佔比爲21%,2022到2023年則顯著上升到35%。

進一步分析122位高度可預防性個案,主要集中在「出生28天到1歲前」和「1到6歲」,分別爲64位和55位,遠高於新生兒,「出生0到6天」僅2位、「出生7到27天」僅1位。

高度可預防性個案中,有79位是事故傷害、43位是猝死。事故傷害以兒虐佔最多,共19位,其次是交通事故,共16位,分別是3位自行過馬路、1位被倒車車輛撞擊、6位未坐汽車安全座椅、4位機車搭載、2位火車意外事件。

另有43位高度可預防個案是猝死,多數和環境相關,佔35位,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的人或物件;其餘8位和睡姿相關,報告資料明確指出,照顧者陳述讓年齡小於6個月個案以「趴側睡姿入睡」。

至於中度可預防姓個案共56位,41位爲猝死,8位與周產期相關,6位與照護議題相關,以及1位疑似兒虐案件。照護議題相關包含個案極度營養不良、家屬照護知能較弱或照護意願不佳等情形。

低度可預防性個案共137位,其中61位死因爲疾病、45位爲極早產或極低出生體重、16位爲與周產期相關,另有15位是猝死,但是沒有睡姿與環境相關紀錄可以被歸類爲高度或中度可預防性。

兒童死因回溯分析是由地方政府召集衛政、社政、警政、保護、消防、教育與檢調單位等相關單位組成工作小組,並邀集相關機構進行案例討論,嘗試勾勒出兒童死亡的脈絡情境,找出可改變的因素,因地制宜提出可預防性的改善措施,以減少類似死亡事件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