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秒看血便「是痔瘡or大腸癌」!醫警告:通常已是2、3期

圖、文/今健康

臺灣罹患大腸癌人數屢次列居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健署登記資料統計,大腸癌年奪6千條人命,令國人聞之色變。然而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存活率其實可達90%以上,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早期察覺不對勁嗎?各期的大腸癌存活率又各是多少?大腸癌常見有哪些症狀?哪些人又該特別注意?來看臺南市立醫院內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一毅醫師怎麼說。

大腸癌初期難發現,有貧血情況要留意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爲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除了初期症狀不明顯之外,大腸癌的症狀常會因爲位置、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若腫瘤長在大腸的右側,常見會出現貧血的症狀,因此患者可能常會出現疲倦、頭暈、頭痛、易喘等不適,若腫瘤再大一點便會出現阻塞的情況,而若出血時因和糞便混在一起,所以在排便的時候常會發現到暗紅色或偏黑色的糞便。

若腫瘤出現在左側或直腸,常會以阻塞的情況作表現,患者常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狀況,例如腹瀉、便秘、排便的頻率增加但份量減少、形狀改變等,而因爲距離出口肛門較近,因此血液混進後較常是以鮮紅色呈現。

提到血便,日常生活中也常會有其他疾病出現血便的情況,例如痔瘡。醫師表示,痔瘡的血便和大腸癌的血便不大一樣,痔瘡因爲離肛門較近,或甚至是在肛門外側,因此血液在糞便上會是呈現「被沾到」的狀態,且持續時間較短,而大腸癌的血液則會呈現和糞便「混在一起」的形式呈現。

陳一毅醫師提醒,雖然貧血的可能百百種,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也很多,會造成排便出血的疾病也不只有大腸癌,這些都未必是因大腸癌而起,但對身體而言都是一種警訊,因此若有出現這樣的情況都應儘早檢查爲佳,特別是後續將提到的高風險族羣。

大腸癌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復發機率越低

大腸癌越早發現治療成功的機率、存活率自然就越高,複發率也相對較低。陳一毅醫師就指出,大腸癌可從0期~4期分成5期,0期時腫瘤切除乾淨存活率幾乎可達到100%,1期的存活率約爲85%~90%左右,2期的存活率大約有80%,到了第3期時也有65%左右的存活率,而到了第4期若積極治療則約有15%左右的存活機會。

治療後1期大腸癌的複發率約有1成,2期約爲2成左右,3期約有3成到3成5左右的機率復發,到了第4期則會考量的是轉移的問題。腸道因爲距離位置較近,且直腸血液循環較好等關係,常見轉移至肝臟、膀胱等,而到了晚期也常見會轉移到骨頭。

哪些人是大腸癌風險族羣?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羣常見如家族史,也就是若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大腸癌、多發性息肉症等腸道疾病,自己便要多加留心。而有大腸息肉、發炎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相關病史者也需多加留意,這些也都在高風險名單之中。

另外,酗酒、抽菸等也在高風險名單中,特別是抽菸本就被公認爲各種疾病、癌症等的常見主因之一。除此之外,年齡也會是個重要的因素,據統計,通常年紀較長者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因爲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改變,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層也有逐漸下修的趨勢,陳一毅醫師就表示曾經看過27歲發現大腸癌的患者,該名患者有肥胖的情形。是的,肥胖者也是其中一個高風險族羣,且飲食長期偏好紅肉者也在其中。

如何防範大腸癌?

在預防方面,陳一毅醫師建議,民衆平時除了避免過胖、菸酒外,應多吃深綠色蔬菜、補充膳食纖維、Omega-3脂肪酸等營養,並儘量避免加工食品,以白肉取代紅肉。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飲食上多以白肉爲主的人會比長期吃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機率減少10~12%左右,而平時飲食習慣就多以蔬果爲主的人又會再減少15%左右。至於運動,醫師則建議以有氧運動爲主,即便是快走也好,不論如何都應保持運動的習慣,以利腸道蠕動維持在正常狀態,讓排便順利,更助於防範大腸癌。

除了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外,陳一毅醫師也建議,民衆應定期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至74歲有健保給付可多加運用,另外也可以做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等檢查。在這些檢查項目中,大腸鏡雖無健保給付,但是準確度最高的,可列入考量之中,但不論是哪一種,都應做個檢查並視情況確實追蹤,以確保健康。

本文經授權轉自:今健康《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