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support/讓臺灣人喜歡自己種出來的茶

文/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

17support編按:新鄉村臺灣藍鵲茶至今成立一年半,創辦人之一是臺大城鄉所的碩士生,想要藉由這個品牌嘗試一個新的模式,這個模式希望能夠兼顧坪林有機產業發展以及吸引當地人力回鄉,讓有機茶成爲坪林的招牌。他們成功了嗎?如果月入百萬纔算成功,他們沒有,但這羣學生正用自己的雙手寫下坪林與自然的新局面!現在,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分享人:新鄉村.臺灣藍鵲茶/楊賾駿

楊賾駿一開始進入坪林並不想要做茶,是跟坪林的農友一起參與環境教育的相關作業,配合政府做環境低碳旅遊導覽,但是這些農友卻常常「翹班」,原因不是因爲懶惰,而是茶園有例行的農務要做,這個計劃便無法持續下去。其實茶農最在意的不是遊客來不來,而是茶葉銷售好不好,和農友們思考討論之後,開始做起設計和販售,又剛好有盤商找上門來談有機合作,臺灣藍鵲茶的雛型才慢慢出現。

有機合作談成以後,茶農便種下去了,烘出來的茶,味道香味都具有市場競爭力,最後卻滯銷了一千多公斤,原因是外觀不好看,無法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爲了維持茶農的信任和合作關係,一行人申請青年就業貸款,把滯銷的一千多公斤給買了下來,正式開始臺灣藍鵲茶的有機茶事業。

坪林北勢溪翡翠水庫的上游,限建、禁止開發的先天條件造就有機茶園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除了北勢溪上游以外,有機耕種的面積還是很小,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到三左右。第一年從事有機轉作遇到的困難最大,收成量減少九成不說,各種蟲類會把茶葉吃光,遇到夏季幾乎每兩三天就要除草一次,很多農民會不肯踏出第一步。有機轉作前三年是收成和品質最不穩定的階段,這個時期的支持就相形重要,目前臺灣藍鵲茶和坪林茶農合作的一款茶,從事有機栽種邁入第三年,收成已經相當穩定。

▲坪林茶葉園(圖/新鄉村.臺灣藍鵲茶提供)茶學傳承從小紮根、從體驗出發

茶農人口跟其他農業一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很多經營茶園的主人急着把小孩送到都市去,認爲種茶這一行太辛苦,不希望孩子走這一行,但是坪林的茶是非常重要的產業,因此臺灣藍鵲茶決定要從小開始紮根,不希望坪林就此沒落。舉例而言,坪林國小畢業班的同學,家裡幾乎都不種茶了,所以把他們帶到一個合作的茶園做茶、學習製茶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時,奉茶給他們的父母親,對於坪林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茶學傳承活動

▲坪林國小畢業典禮的奉茶活動(圖/新鄉村.臺灣藍鵲茶提供)

產茶季時,茶園舉辦環境體驗活動,讓參與者把剛摘下來的茶葉做成茶,手做、揉草、烘茶全部自己動手做,把製茶的過程深植到參與者的心中,對消費者和臺灣藍鵲茶而言,這就是最棒的溝通方式。一套完整的體驗行程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或規劃兩天一夜來完成,做茶需要半夜起來不斷翻茶,臺灣藍鵲茶的夥伴上山與茶農一起體驗做茶,整個晚上幾乎無法睡覺,因爲每隔1至2小時就要翻茶,讓茶再復活一次,深刻了解茶農辛苦之所在。

臺灣藍鵲茶作爲一個新品牌,主動到淡水農夫市集跟彎腰農夫市集擺攤,用面對面的方式跟消費者接觸,但是第一天擺攤連一包茶也沒賣出去,經過不斷修正之後,現在已經在網路和實體通路上販售。

現在年輕人很流行喝咖啡,喝茶文化形式微,爲了想把茶推廣給年輕人,價格不會訂得太高,也把茶賣到咖啡館去,目前在咖啡館跟文創商店已經可以找到臺灣藍鵲茶的產品了。有一家合作賣茶的咖啡店老闆,把他的小朋友帶到臺北書院茶藝,在一個活動的場合中看到這位小朋友,他的泡茶技術已經非常厲害了。

▲泡茶技術很厲害的小朋友。(圖/新鄉村.臺灣藍鵲茶提供)

現在的小朋友習慣到便利商店和手搖飲料店買飲料,這樣的茶喝久了會影響到味蕾,慢慢地就無法辨別口味。有些人覺得泡茶過程繁瑣,但是泡茶一點都不困難,不必拘泥於形式用茶壺沖泡,一個馬克杯或是碗都可以拿來泡茶,在茶葉的專業鑑定裡,就是用碗來沖茶葉,迴歸到最簡單的方式,讓喝茶文化被更多年輕人接受。無法評估風險,做就對了!

一羣學生,更坦白的說是一羣不懂茶的門外漢,難道不會害怕失敗嗎?「失敗的風險很難去評估」楊賾駿坦言,所有對茶的知識都從零開始、跟着消費者一起學習。由於是學生的身分,有很多人願意提供幫助,在製茶的部分,現階段跟在一位正在寫臺灣茶葉現況的作者身邊學習,要顛覆臺灣茶的印象,讓質感跟質量可以同步成長,也期待臺灣藍鵲茶可以朝這位前輩願景努力。

請教不同長輩同一個關於茶的專業知識,每位長輩的說法不盡相同,不論是種茶或是製茶都很難用量化的方式記錄,因爲茶是一種工藝品,每一口茶的味道嚐出來都不一樣,泡出來的每一滴茶味道如何,也無法預測,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只能靠經驗慢慢累積。而臺灣藍鵲茶正在做的,就是突破現有技術的限制,把有機茶推廣出去,讓臺灣人喜歡上臺灣人自己種出來的茶。

本文由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