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遲,面緩,心靜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些浪能推孩子前行,有些浪卻打擊孩子至深。

面對孩子,慢一點、緩下來,你會發現問題沒什麼大不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四顆糖”的故事:

在他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名男生想用磚頭去砸同學,陶行知看到後及時制止了他,並讓他到辦公室等他。

陶行知了解情況後,回到辦公室,發現男生在等着他,便掏出一顆糖獎勵男生,原因是男生比他更準時。

緊接着,他又獎勵男生一顆糖,並說:“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之後,陶行知獎勵了男生第三顆糖,因爲男生之所以想砸那些同學,是因爲他們欺負女生,陶行知覺得男生有正義感。

最後,男生主動向陶行知承認錯誤,覺得無論如何自己都不應該對同學動手。

聽到這,陶行知又獎勵了他一顆糖。

整個過程,陶行知都和顏悅色、輕聲細語,並未有一句指責,卻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境。

很多時候,你越是急躁、焦慮、指責,越是難以起到教育的效果。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莫過於言遲,面緩,心靜。

言遲

知乎上有人這樣提問:“小時候,有沒有哪個瞬間被父母傷害過?”

有個高贊回覆戳中無數網友:

“爸媽一句話,能讓我自卑30年;雖然長大了,骨子裡依然擡不起頭。”

要知道,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

作爲父母,千萬不要低估你的話對一個孩子內心的影響。

還記得上海那個跳橋身亡的17歲男孩嗎?

因爲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母親在開車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訓斥了他幾句。

結果母子發生爭吵,男孩賭氣下車,從高高的盧浦大橋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孩子的內心世界敏感而脆弱。

對父母而言,可能只是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但對孩子而言,卻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聽過這樣一句話:思維先於言語,能解決90%的難題和100%的誤會。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能夠先思考片刻,謹言慢語,溫和有耐心,孩子也會更願意聽。

演員袁詠儀曾自曝自己和兒子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兒子完全不想和她說話。

最嚴重的時候,還當着她的面和爸爸張智霖訴苦說:“我想換個媽媽!”

不得已,她只好向心理醫生求助。結果發現是因爲她太自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於是,她一改往日和孩子霸道強勢的溝通方式。

做任何決定前,都先問問兒子“喜不喜歡”;

兒子犯了錯誤,她也不會上來就一頓責罵,而是先聽聽兒子解釋,再溫和地分析對錯。

慢慢地,兒子果然不再和她敵對,越來越願意聽她的話。

當父母放低姿態,耐心、溫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溝通,用綿綿細語將人生智慧慢慢灌輸到孩子的腦中,孩子的內心就會被安全感所包裹,他會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

如此,教育才會發揮作用。

面緩

曾看過一個新聞,內心五味雜陳。

一個小男孩,因爲淘氣不好好寫作業,讓前來接他放學的媽媽大爲惱火。

回家的公交車上,男孩又頂撞了媽媽,媽媽終於爆發了,當衆把兒子的衣服褲子扒掉,隨後頭也不回地下了車。

圍觀羣衆的嘲笑聲,還有拿出手機錄視頻的舉動,讓小男孩不知所措,最後司機只能求助民警。

難以想象,這位媽媽如此極端的行爲,會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心理陰影。

2016年,俄羅斯科學院的學者,針對不同情緒對大腦的影響,做了一項試驗。

他們發現,當人們處於憤怒的情緒狀態時,大腦的杏仁核活躍指數直線下降。

這一指數,直接關係到人們的溝通與思考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動輒暴躁易怒、發脾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倒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傷害。

曾被評爲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兒子在步入高中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天天逃課去網吧、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羣架、兩度被學校勸退。

那段時間,他每天對兒子不是嚴厲責備,就是動手打罵。

父子倆天天針尖對麥芒,關係緊張。

他在深刻反思之後,決定改變自己的態度,用愛和關懷去感化孩子。

兒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顏悅色地說: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現在才知道一個高中生多麼不容易。說實話,要讓爸爸去考,還考不了這麼多分呢。”

兒子騎自行車撞了一個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他也沒有上來就指責,反而平和地安慰兒子:

“我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誰會無端給家裡添麻煩呢?”

然後,他還主動幫兒子修好了自行車。

在他無條件的接納、尊重、鼓勵中,兒子不再和他針鋒相對,還勤奮學習,最後考入了重點大學。

教育路上總會遇到各種難題,當父母懂得讓負面情緒及時剎車,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理性地用愛去理解、包容和引導孩子,孩子身上的壞習慣自然能改掉。

心靜

《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87%的家長有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7%有嚴重焦慮。

在愈發內卷的教育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焦慮的父母裹挾着前進。

孩子像是被上緊了發條,每分每秒都在被催着趕着學習,不允許有一絲放鬆。

孩子因此贏在起跑線上嗎?並沒有。

看過一個新聞,10歲男孩考了99.5分,還要被父親痛罵:

“怎麼才99.5分,還有0.5分被你吃了?”

緊接着,男孩媽媽又給他佈置了更多寫不完的練習題。

結果男孩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中,被生生逼成了癔症。

父母的盲目內卷和過度焦慮,只會把孩子拖進無底的深淵。

慢養教育理念創始人黑幼龍先生曾經說過:

“中國家長90%的養育難題,大多是因爲太急了。”

當你靜下心來,就會發現大多數焦慮,其實都來源於自己的內心。

商業大佬李開復,每次被問及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他都會笑笑說:“就是玩,各種玩。”

他從小就特別調皮,經常弄得家裡雞飛狗跳,但父母卻對他特別寬容,還覺得這個孩子與衆不同。

他不想複習功課,看連環畫也行;不想上輔導班,去捉魚也沒問題。

有次他不想早起,就故意把鬧鐘撥後一小時,害得全家差點遲到,但母親不但沒有懲罰他,還覺得小開復頭腦聰明,非常有趣,動手能力強。

喜歡看《福爾摩斯全集》,母親就把一整套書買下來送給他。

因爲從小就做這些“無用”的閒事,李開復一直對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

比如他經常嘗試拆裝各種小玩意,這大大提高了他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父母格外鬆弛、寬容的教育,反而培養出了一個特別優秀的孩子。

詩歌《走在自己的時區裡》曾這樣寫道: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你在你的,在命運爲你安排的屬於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非常準時。”

當父母放棄無用的焦慮,保持鬆弛、平穩的心態,孩子自然會在人生地圖上找到最適合的路。

尹建莉老師說: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當你管住嘴、穩住情緒、放下焦慮,安靜地守護着孩子的成長,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戀的對象。

孩子也會向陽而生、逐夢而行,活出自己的精彩。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