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灰犀牛是它?臺幣32元恐成地板價 專家曝1致命原因

美元強勢之下,臺幣維持32元恐成新常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疫情期間,新臺幣匯率漲勢猛烈,登上最強亞幣寶座,不過隨着疫情陰影淡去,新臺幣光環不在,今年更是跌跌不休,上週一度靠向32.5元價位。專家點出3因素,直指地緣政治紛擾是新臺幣跌幅更甚其他亞幣的關鍵。

COVID-19疫情爆發後,新臺幣挾帶出口暢旺、臺商迴流以及臺股強勁吸引資金追捧等3大優勢,展開凌厲升勢,從2020年初的30元步步走高,當年底盤中已經升破28.1元;2021年纔剛揭開序幕,新臺幣便攻破28元整數關卡,開啓27元的匯率新時代,「最強亞幣」當之無愧。

不過2022年風雲變色,隨着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美元跟着大展「鷹姿」,新臺幣匯率走上回頭路,2022年新臺幣兌美元封關價爲30.708元,全年狂貶9.83%,創下25年來最大貶幅;2023年新臺幣匯率持續走貶,自2021年底以來已經跌掉近15%。

臺新銀行首席外匯策略師陳有忠分析,新臺幣匯率今年以來一路走貶,主要受3大因素影響,經濟基本面是重要因素,即便7、8月出口有觸底反彈的跡象,但還是續呈負成長,加上中國經濟不如預期,拖累臺灣復甦力道,「出口一直沒有春天回來的跡象,以至於新臺幣跌跌不休」。

其次,全球景氣普遍疲弱,而美國經濟相對具有韌性、通膨居高不下,使得聯準會遲遲不願意鬆口終止升息,美元因此一枝獨秀,具有強大吸金效果。

陳有忠分析,聯準會鷹派言論不斷,美債殖利率頻頻創高,這幾天美股重挫,就是反映美債殖利率攀高的影響,「今年最大灰犀牛搞不好是美元,其他都躺平了」。

經濟基本面不佳、強勢美元來襲,是多數國家都遇到的共同課題,不過2021年底以來,新臺幣跌幅逼近15%,貶勢超越人民幣、韓元等亞幣。

陳有忠進一步指出,中國人行穩住人民幣、日圓也沒有貶破去年低點,但近日新臺幣匯率盤中摜破32.4元價位、創2016年6月30日以來盤中新低,收盤價也同步改寫逾7年新低紀錄,顯見新臺幣比其他亞幣更弱勢,探究背後原因,除了經濟基本面差、美元強勢,臺灣還多了第3個變數-地緣政治緊張。

「現在大家比較擔心的是中國貿易壁壘調查」,陳有忠指出,雖然貿易壁壘調查衝擊可能以傳產爲主,電子業相對較少,不至於重挫臺灣實體經濟,但已經造成信心恐慌,「這時候外資也不願意買臺股,政治因素是加重臺幣跌勢的主因」。

陳有忠表示,外資8、9月都在賣超臺股,但臺股沒什麼跌,代表幾乎都是內資撿走,本土投資人信心強勁;但現在美股下挫,臺灣又籠罩在地緣政治陰影之下,外資沒有理由回補臺股,外資持續出走,導致臺股就算拉1、2天,沒辦法持續到第3天。

回顧今年新臺幣匯率走勢,從年初的30元一路走低,9月下旬正式貶破32元大關,至今還是偏弱整理。

匯銀人士分析,新臺幣匯率一向以5角爲一個阻力關卡,每貶5角會踩一下剎車,如今匯價已經跌破32元,可能會稍微盤整一下,接下來就且戰且走,看看大環境有沒有改善。

匯銀人士指出,國發會最新公佈的8月景氣燈號續亮藍燈,但透露最快9月、最慢第4季可望變燈,加上第3、4季是傳統出口旺季,雖然旺季沒有很旺,至少沒有更差,顯示基本面已經慢慢改善,「(新臺幣匯率)不敢說貶到尾聲,但再貶應該也很有限」。

不過匯銀人士也說,就算新臺幣未再探底,目前還沒看到轉升的契機,只能先等利空慢慢淡化,靜待轉機出現,在這之前,32元新臺幣應是新常態。

匯銀人士並指出,今年11月,如果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會面,美中改善緊張關係,有助於強化市場信心。

另一方面,雖然市場認爲美國聯準會11月可能繼續升息,但也存在利率維持不變的可能,匯銀人士表示,如果這幾個不確定性都能夠「拆彈成功」,或許新臺幣物極必反,有機會出現反彈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