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帶你和牧民一起趕着牛羊去轉場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我國哈薩克族最集中的地方。當地哈薩克牧民有着悠久的轉場歷史,被稱爲"搬家最勤的人"。他們每年趕着牲畜在春、夏、秋、冬四季牧場間輾轉遷徙,逐水草而居,因時令而動,行程少則幾十公里,多則上百公里,衍生出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眼下,伊犁河谷1.44萬戶牧民136萬多頭牲畜陸續踏上冬季轉場路。記者來到位於伊犁河谷南部的昭蘇縣昭蘇鎮加曼臺村,跟隨牧民努爾波力一家一起前往阿合牙孜冬牧場,記錄他們的轉場生活。

轉場日記:把家裝進行囊

記者手記

每年的第一場雪後,就是牧民們冬季轉場的時間。這時的陽光尚有一絲暖意,最冷的寒冬還沒有到來,牲畜走在路上也能夠吃雪解渴。我們到達昭蘇縣時,家家戶戶的牧民開始忙着轉場,要去的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遠冬牧場:阿合牙孜冬牧場,當地人也叫它"冬窩子"。

眼下這個季節,牛羊剛剛配完種,母畜肚子裡懷着小小的胚胎,牧民們也格外在意。不是忙着做轉場的準備,就是忙着把自家的牲畜交給別人轉場。

冬牧場的生活長達三個多月,不少牧民早早剃好了頭。

牧民 葉爾賽·努爾太:我們三個月以後回來,那裡一般沒有理髮師。

努爾波力家兄弟兩個,今年計劃一起去"冬窩子",一家人提前兩天就開始清掃花氈、收拾行囊,把家打進一個個包裹。

每戶牧民轉場出發的時間都不一樣,努爾波力兄弟倆決定下午出發趕夜路走,同行的還有來幫忙的葉爾開勒德。

我們的兩位攝像馮超和小亮專門練了半天騎技,雖然離風馳電掣還很遠,但也能勉強不拖牧民的後腿了。

在村裡的另一處院子,努爾波力的媽媽住在這兒,眼下剛進哈薩克族傳統的冬宰時節,兄弟倆要在出發前幫家裡宰好馬,備好冬肉。家裡的親戚朋友也來幫忙,順帶着給要轉場的兄弟倆送個行。

送行的肉煮了三個小時,親戚們也等了三個小時。可努爾波力一點也不着急,躺在那大睡。更沒想到的是,煮肉三小時,吃肉十分鐘,都沒有正式上桌,努爾波力他們就在廚房的小桌上解決了這頓送行餐。但即使簡單,飽飽地吃上一頓肉再上路,也讓家人安心了不少。

媽媽:孩子們一路平安。

牧民 努爾波力:我們會在路上注意的,你也注意身體。

出門的出發其實不叫出發,因爲羊羣還在村子外面的山坡上。把它們全部趕進圈,再把不合適轉場的羊挑出來,纔算有了一點要出發的感覺。

牧民 努爾波力:身體虛弱的、走不了那麼長路的那些羊留着。長得肥的、大一點的那些都是年齡大的,吃不了草的,沒有牙齒的。

出發前的最後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數羊。

記者:這些羊一共多少個?

牧民 努爾波力:179只。

終於,可以正式出發了。這一大羣牲畜包括179只羊、18頭牛、11只山羊還有幾匹馬,剛過完水草豐美的秋季,個個都肥碩健壯。大家互相擠着,不時你踢過來我頂過去。

總之,出門這一刻既忙亂又有趣,好在大家都朝着一個方向,那就是大山深處,"冬窩子"裡的另一個家。

牧民 努爾波力:晚上走好一點,白天那些羊、牛都先吃草,肚子填滿滿的,然後晚上它們也一般不吃,走路也快。

"冬轉雪趕羊"

努爾波力踏上夜晚轉場路

因爲要趕在大雪前到達"冬窩子",因此,當地牧民也把冬季轉場叫做"冬轉雪趕羊"。努爾波力一家在夜晚轉場的這趟行程會怎麼樣呢?

記者手記

在前往"冬窩子"的路上,我們不時遇見大大小小轉場的畜羣和搬家的車輛。對牧民來說,轉場的辛苦換來的是來年牧業豐收的希望,更是與自然和諧相處、讓草原生生不息的守護。

伊犁河谷水草豐茂,昭蘇又是全國有名的天馬之鄉,所以轉場路上的馬羣很多,這應該也是這裡轉場最大的特點。

這兩年,當地把通往阿合牙孜冬牧場的路都修成了柏油路,車輛可以拉着過冬的物資直接到達,轉場的牲畜減少了負重,路也好走了很多。

牧民 努爾波力:那時候家裡面用的生活用品,都是用駱駝還有馬全部拉走。現在不用,那些東西都是用車搬過去。

越往阿合牙孜冬牧場走,山裡的風越大。氣溫也降到零下10℃左右。儘管我們已經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騎在馬上還是越來越冷。

轉場並不是簡單地趕着羊走就行,一不留神羊羣就會走亂,小牛也會趁機鑽出路邊的圍欄,努爾波力他們一路上來回追趕,真不知道轉場路上到底誰說了算。

牧民 葉爾開勒德:牛和羊要分開走,要不然現在太黑了,牛撞到羊的腿上的話,羊直接骨折。

從下午5點走到夜裡12點,六個多小時的轉場路讓大家都疲憊不堪,羊尾巴也晃得沒那麼歡騰了。努爾波力決定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總檯記者 崔寧:現在已經是晚上快12點了,路邊上有一個亮着燈的小房子,那是一個牧民的家。晚上大家就準備在這休息一會,但是最關鍵的是要先把牛和羊休息的地方找好。

好在路邊有政府爲牧民修的圍欄,牲畜趕進去後,羊累得趴在地上。它們晚上可以不吃,可馬無夜草絕對不行,更何況一路還馱着人。

屋子亮着燈,主人還沒有休息,很慷慨地將我們迎了進去。雖然沒有火爐也沒有暖氣,可比起外面大風呼嘯的寒夜,已經好了很多。

牧民 努爾波力:我們休息上兩個小時再慢慢地趕。

記者:他們到你們家來休息,你要不要錢?

房主:不要錢。我們都在這個山上,他們晚上也走,白天也走,到很遠的地方去。都是一樣的,路上麻煩得很,困難有呢,我不要錢。

努爾波力幾人算了一筆賬:雖然轉場的路這麼辛苦,但冬天把牲畜趕到冬牧場,夏天再趕下山,至少可以給家裡省下六萬塊錢的飼養成本。這對於養家過日子來說可是一筆不少的錢。

牧民 葉爾開勒德:一隻羊能省三百塊錢、四百塊錢。家裡面能好一點,過上好日子就行了。

路上遭遇分羊難

穿過鬆林到達"冬窩子"

儘管前方還有更寒冷、漫長的轉場路,但大家的樂觀讓這些辛苦變得不那麼沉重。接下來的轉場路,還會遇到什麼呢?

記者手記

轉場是哈薩克族牧民延續上千年的生活方式,每一座沿途的房屋或草原上的氈房都會對轉場路上的牧民給予最大的善意,而這種互助,應該就是轉場能夠延續千年最溫暖的力量。

寒夜中,我們再次出發,七個多小時後,來到阿合牙孜溝口的護林員努爾哈米提家,這裡是努爾波力他們最熟悉的落腳點,來來往往的牧民大多都會在這裡休息。溫暖的小屋、熱騰騰的奶茶,讓走了一夜的疲累減輕了許多。

護林員 努爾哈米提·魯克班江:我們這個房子加火,晚上牧民來睡覺、喝茶,我們全部準備了,打的饢也準備了。認識的人遠遠過來了,天冷得很,晚上過來的時候累得很。累的時候,他們吃飯我們要錢好意思嗎?不好。

努爾哈米提掛在牆上的兩幅畫,是他的驕傲,也讓我們看到了牧區的孩子與父輩不一樣的未來。

護林員 努爾哈米提·魯克班江:我兒子畫的國畫。

記者:兒子畫得好。這是阿合牙孜溝嗎?

護林員 努爾哈米提·魯克班江:阿合牙孜溝。兒子還知道國畫、英語、法語。他想到外面看世界,外國也看一下,我們祖國也看一下。

吃過早飯,又要趕路了。清晨的陽光讓大地漸漸暖和起來,羊尾巴也甩得從容了很多。

頭一天夜裡因爲天黑,努爾波力家的羊和村裡傑恩斯家的羊混在了一起。眼下最重要的事兒就是把羊趕進山谷,儘快把它們分開。

記者:怎麼分羊?

牧民 努爾波力:把我們的羊分出來,然後讓這些羊現在稍微安靜一下,然後它們自己分開。

我們以爲的分羊很簡單,畢竟老馬識途,羊也應該不會太差。可沒想到,實際上的分羊是這樣的。

有的羊一進山谷就埋頭苦吃,根本顧不上自己是哪家的。而有隻倔強的黑羊,不知是早已有了離家出走的心,還是在別人家找到了失散已久的親人,拼了命往對方的羣裡跑,剛趕回來又衝出去。幾次三番,追的努爾波力滿頭大汗。

就這樣,把兩家的羊徹底分開,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但好在接下來的路順暢了很多,陽光也愈加溫暖。穿過了一片又一片松林,努爾波力在"冬窩子"的家終於到了。

阿合牙孜溝有大大小小几十條溝壑,只要是向陽避風又靠近水源的地方,就有牧民們在這裡的家。努爾波力家屋後新建的柏油路一路伸向遠方,將原本與世隔絕的"冬窩子"與山下的鄉鎮、縣城連到了一起,也讓努爾波力他們有了更多實現夢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