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發展規模超預期,實體經濟將反哺銀行業

中新經緯10月25日電 題:發展規模超預期,實體經濟將反哺銀行業

作者 宗良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

銀行業近日交出2024年“成績單”。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總負債規模分別達到433.1萬億元和397.6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6%和6.4%。

我國銀行業總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一,發展規模超出預期。目前,銀行機構的發展方向呈現多元化趨勢,各種不同類型、規模的銀行紛紛崛起,這促使銀行業的組織體系更加完善,而這也將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支持實體經濟亦是機遇

“低淨息差”爲衆多實體經濟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持。當前,低淨息差環境雖然考驗着銀行業的經營韌性,但調降利率也與此同時爲其帶來發展機遇。二者的辯證關係應當被正確認識。

表面上看,利差降低可能會影響銀行的利潤。然而,隨着企業出口增長、業務擴張,銀行的貸款業務規模也將相應增加、效益也隨之增長。最終,實體經濟業務擴張中所需的貸款將反哺銀行業,促進銀行利潤增長。

根據央行數據,6月,我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32個百分點。2024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報告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5.39萬億元,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正持續提升。

爲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未來大中小銀行或需區分定位,各展所長。大型銀行在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和服務企業“走出去”方面應加大支持力度,爲大型優質公司提供併購增持貸款等服務,做好市值管理,爲資本市場的穩定作出貢獻。

中小銀行應更加具有針對性,注重精細化發展。中小銀行可以在某一個區域更加聚焦,利用熟悉當地客戶特點的優勢,服務中小型客戶,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精細化程度,找到最契合市場的點,展現自己的競爭優勢。

科技變革席捲銀行業

在銀行業的一系列轉型升級中,最爲顯著的特點,則是技術賦能金融服務全過程。《報告》提到,金融與人工智能有天然的契合點——AI大模型技術能夠充分挖掘銀行業的海量數據,而銀行業具有適用AI大模型技術的豐富場景。

如今,國際上的大銀行紛紛大規模投入金融科技領域,通過加大投入、併購金融科技機構或與之合作等方式實現轉型。我國的銀行更是緊跟科技潮流,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方式,加大科技投入,重視數字化轉型。

2023年年報中,近20家上市銀行披露了大模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進展。目前,AI大模型正推進我國銀行業服務、營銷、產品等領域的全面革新,催化“未來銀行”加速到來。用好數據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或將成爲銀行未來發展的重點。

具體來看,銀行機構可以通過數據融資爲相關金融科技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及時的資金注入。銀行通過分析企業的各類數據,如業務數據、財務數據、用戶數據等,能夠準確評估企業的發展潛力和風險狀況,從而爲其提供數據資產質押貸款或信用貸款。這些資金可以助力企業加速技術研發進程,推出更具競爭力的金融科技產品,如智能投顧平臺、區塊鏈支付解決方案等,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

此外,銀行機構還可以大力發展面向廣大客戶的數字普惠金融,降低服務成本。數字普惠金融根據客戶的需求和特點,爲其推薦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營銷的成本降了下去,精準營銷的效果提了上來。

通過數字化渠道辦理業務,還可以減少銀行對實體網點的依賴,降低場地租賃、人員配備等運營成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在數字化轉型中,銀行的運營效率和營收得到大幅提升,這將更好適應未來的競爭。(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