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性低血壓問題大 新研究:先做這事可預防

從坐或蹲姿變成站姿後,會頭昏眼花,重心不穩還可能跌倒,恐是姿勢性低血壓。(示意圖/Shutterstock)

從坐或蹲姿變成站姿後,會頭昏眼花,重心不穩還可能跌倒,這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研究發現,確實有方法可預防,或加速緩解不適。姿勢性低血壓對於不同族羣的困擾程度大不同,年輕人可能僅暫時頭暈、過幾秒就沒事,但年長者卻很有可能因爲暈眩跌倒、進而造成腦損傷或骨折等意外。現在有研究發現,只要做一個動作就能有效預防姿勢性血壓造成的頭暈問題。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團隊找了22個曾發生過姿勢性低血壓的女性,分成3組,第1組完全不採任何動作(對照組)、第2組在起身前反覆擡膝蓋30秒、第3組在站姿時腳交叉,研究團隊同時監控他們的血壓和心跳變化。

結果顯示,有做動作的後兩組在起身後,血壓和心跳會明顯高於對照組,而受試者主觀感受也證實,有做動作時,暈眩感和暈眩消失的速度比以往經驗改善許多。此研究刊登於《心律(Heart Rhythm)》中。

●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下肢運動有助血液迴流

姿勢性低血壓是指,從坐姿改爲站立後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毫米水銀柱、舒張壓下降超過10毫米水銀柱,造成頭暈目眩跟血壓及腦部血液灌流有關。當姿勢改變,例如從坐姿變站姿,約有500~1,000cc血液會往腳部流動,此時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會感應身體姿勢和血流改變,進而讓自律神經去調節血管阻力和心臟跳動的速度,增加血壓和心臟血流量,但此調節失靈就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

「該研究起身前先反覆擡膝蓋30秒預防姿勢性低血壓、起身後雙腳交叉來加速消除暈眩感,原理是透過運動,幫助下肢肌肉收縮,並促進下肢血液迴流,」泰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蔡育霖指出,靜脈血管彈性較差,主要靠肌肉收縮讓血液迴流,所以透過簡單的動作來幫助血液迴流心臟,可以預防姿勢性低血壓,「照顧手術後或臥牀一段時間的病患時,在病人下牀前都會讓他們先做腳踝幫浦運動,也就是上下反伸屈曲腳踝促進血液迴流,來預防下牀後頭暈而跌倒。」

●姿勢性低血壓6個高風險因子

一般而言,姿勢性低血壓是種症狀而非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彥舟指出,疾病或藥物都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且健康的人也可能發生:

1. 自律神經失調:因爲血壓和心跳靠自律神經控制,所以造成自律神經或神經傳導失調的疾病都可能引發姿勢性低血壓,例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患者。復健科常看到脊隨損傷的病人,由其是胸椎以上脊髓受傷的人,也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

2. 藥物:例如精神科或降血壓藥物,服藥初期要特別注意

3. 貧血

4. 心臟病患:例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包膜炎

5. 水分不足

6. 蹲或坐太久

此外,不當的重量訓練姿勢與不適合的訓練項目,也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加重。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