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到底有何魔力

“早起去健身房,人少不用等”“午休時間充裕中午去”……社交平臺上,常有網友熱議“到底什麼時間適合去健身房”。

工作日的中午,位於北京崇文門附近的一家樂刻門店裡,李新卡和附近寫字樓裡其他上班族一樣選擇午休時間來運動。“之所以堅持運動健身,是爲了釋放壓力,有一種成功掌控自己生活的快感。”她笑言,工作忙起來也犯懶,但還是狠狠心堅持下來了,現在中午不來健身反而不適應。

《2023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健身工作室受到消費者歡迎,瑜伽、普拉提鍛鍊迎來高峰期。截至去年12月,全國線下付費健身會員6975萬人,上課會籍會員(活躍會員)月均到店鍛鍊次數達到4.41次,26歲至35歲的消費者是健身消費的主要人羣,佔全國健身消費者人數的41.01%,其次是36歲至50歲的消費者,佔比爲27.04%。

近年來,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上網時長呈上升態勢,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自己“患”上拖延症與手機依賴症。隨着全民閱讀、全民健身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自律消費需求應運而生:自律軟件、博主、短視頻產品等在各大應用市場與社交平臺廣受歡迎。

自律到底有何魔力?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方盈贏認爲,自律經濟本質上還是消費者對特定知識技能的一種消費需求,打卡激勵等手段更是提升了利用率。以某些自律軟件爲例,它將自律步驟拆分,以每日打卡、晉級、勳章獎勵等方式讓用戶進行“完成—給到獎勵—分泌多巴胺—刺激更積極的行動—完成得更好”的循環。

自律行爲的本質是走出舒適區,和惰性做對抗。但隨着時間推移,情緒會支配大腦做它想做的事,後續堅持變得更難。在成都工作的張濛濛是一名外語自學者,3年前就成爲某語言學習APP的會員用戶。“主打鬆弛感學習,經常因爲要複習前面的內容導致停留時間太長而無法繼續深入學習。”在她看來,軟件應用只是達成目標的一個小工具,對自己自律的影響並不大,雖然連續闖關打卡會帶來一點成就感,但工作忙時也會忘記打卡學習,過段時間再登錄發現已落下不少學習內容,壓力感反而增加了。

在杭州工作的王晨光堅持一週4次在公司健身房鍛鍊:“公司健身房最大的好處就是近、方便,但凡健身房距離增加1公里,我也堅持不下去。”

如今,自律已成了一門生意。很多人寄希望於通過花錢來敦促自己自律,打開某購物平臺,可以看到“拖延症打卡監督”“學習監督一對一”等服務銷量較高,其中評價最多的是“監督到位”“提供情緒價值”“規劃清晰”等,但也有一些打着“自律”噱頭立人設、圖流量的商家。

“看到自律產品就衝動消費也是大家日常焦慮的體現,但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健身,都應該從最基礎的開始,不要總想着一步到位,先養成習慣再去進階消費才更理性。”方盈贏說。 (作者:向斯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