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正在拋棄A股?

A股的IPO從來沒有這麼冷過。

0 1

IPO迅速降溫

今年的A股給人的感覺可以用一個詞概括:

跌麻了。

在年初時大概沒有幾個人會想到今年的指數跌幅會這麼大,截止滬深300跌了差不多10個點,而且從202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連續下跌了三年。

自2005年滬深300指數建立以來,還從來還沒有出現過連續下跌三年的情況,所以這一次調整的時間之長是歷史未見。

三年累計下跌了40%左右,這個調整幅度僅次於2008年在大牛市崩盤後的調整幅度。

上證指數也在前段時間再次跌破3000點,距離上次破3000點剛好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又要不斷保衛3000點這個神聖的目標了。

前幾次導致滬指破3000點都是一個突發的大利空事件,比如2018年的貿易爭端,2020年的疫情初次爆發,2022年的疫情復發。

而今年的這一次破3000點則主要是由於近幾個月外資的持續流出造成的,內資沒有新入場的資金,而外資不斷流出,當然就導致股價不斷下跌了。

今年股民錢包不好受,IPO市場也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冷淡。

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場共錄得968宗交易,同比下降5%。

A股作爲全球資本市場的“尖子生”,當然也是一馬當先,今年前三季度,A股IPO活動持續放緩,有268宗IPO,同比減少了10%。

熱門賽道中,2023年上半年,中國共196家生物醫藥企業在一級市場獲得融資,總融資額達31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融資企業數量下降21.6% ,融資總額下降28.6%;

2023年上半年,半導體及電子設備領域爲最熱門的投資賽道,共計發生投資數量和金額,分別爲813起、631.63億人民幣,但同比也分別下降了32%、50%。

這些數據的背後都指向同一個事實——

A股越來越難融資了。

0 2

高層看不下去了

“IPO”一般指首次公開募股,是指一家企業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衆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監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

通俗點說也就是一家公司第一次上市。

IPO的情況往往也反映市場的活躍程度。

今年A股IPO深度遇冷其實在7月份的時候已經反映出來。

由於財報披露時間的要求,擬上市公司往往趕在6月末、12月末兩個時間節點提交招股書。

這導致6月末、12月末會有大批公司IPO申請獲得受理,而一旦過了這個時間節點,申報企業數量會大幅減少,經過一兩個月“冷淡期”後逐步恢復正常。

然而今年7月僅有一家公司申報IPO——金苑種業IPO申請獲得北交所受理,除此之外,滬深交易所均無新受理IPO。

趕在6月份集中報材料並不少見,但7月份滬深“零申報”卻多年未有。

在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二級市場整體情緒偏悲觀,該情緒進一步傳導至一級市場。說白了,就是大家對這個市場都失去了信心。

當然,宏觀環境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今年政策端,是不利好IPO的。

今年8月,證監會四箭連發,又是印花稅實施減半徵收,又是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還搞了規範減持行爲和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

拿出了真金白銀的誠意和可執行的制度措施。

1、股民希望降低印花稅,他降了。

2、股民希望限制大股東減持,他限制了。

3、股民希望降息降準,他降了。

4、股民希望暫停IPO,他收緊了。

5、股民希望加大槓桿比例,他加了。

6、股民希望降低券商佣金,他降了。

7、股民希望限制量化吸血,他限制了...

凡是能利於A股上漲的意見,領導都同意。

其中一個重點就落在“收緊IPO”上,現在A股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池子裡的水還是這麼多沒變,甚至越來越少,如果這個時候還要進一步擴大池子,那麼水位自然會更低,直到池底清晰可見。

無節制地擴大A股上市公司數量,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老八股”上市

1993年12月28日突破100家

1996年12月24日突破500家

2000年9月19日突破1000家

2010年9月15日突破2000家

2016年12月9日突破3000家

2020年9月3日突破4000家

2022年11月22日突破5000家.....

可以看出來,A股存量公司突破1000家和2000家大關,均用了10年時間;

但是,A股上市公司從2000家到3000家用了6年,從3000家到4000家用了4年,從4000家到5000家只用了2年。

也就是說,2010年到2016年,每年大概新上市公司160多家,2016年到2020年,每年大概新上市公司250家,2020年到2022年,每年新上市公司大概500家!

A股的量能只有這麼大,也只有這麼多錢在市場上流通,且不說這些公司的質量如何,如此迅速擴張規模,哪怕美股也頂不住。

對症下藥,高層看到了問題,那麼至少在近段時間IPO還會持續冷下去。

0 3

止住IPO抽血,還得靠註冊制

3000點就像是A股股民眼中的耶路撒冷,一輩子都在守護。

然而A股一直漲不上去,“熊長牛短”的根本其實就出在IPO無節制的抽血上!

梳理一下歷史數據,會發現真相比想象更加觸目驚心:

2018年IPO融資了1400億+大股東減持了2345億;

2019年IPO融資了2500億+大股東減持了5017億;

2020年IPO融資了4700億+大股東減持了8513億;

2021年IPO融資了5400億+大股東減持了7140億;

2022年IPO融資了5800億+大股東減持了5607億;

今年上半年IPO募資總額2100億,全球佔比50%;

上半年已經接近1400個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套現超2000億。

這個市場到底是誰在賺錢,一目瞭然!

A股2022年全年的分紅是2.12萬億,而融資額達到了1.7萬億,回購是0.12萬億,如果算“分紅+回購-融資”是股民回報,那麼整個A股的回報只有5400億。

再往前去看,2012-2021,A股十年累計融資12.2萬億,十年分紅額9.3萬億,十年回購額0.5萬億。

也就是說,2012-2022年這段時間裡邊,A股一共融資了14.3萬億,給投資者是12萬億,上市公司從投資者這裡反倒淨賺了2.3萬億人民幣。

上市是中國企業的終點,此言誠不欺我!能一口氣賺十年甚至一輩子的財富,誰不想盡辦法去上市套現。

反觀美股,2012-2022年累計分紅5.8萬億美金,回購8.3萬億美金,累計IPO融9046億美元,算上再融資、增發、轉債,姑且算1.5億美金,那麼綜合看來美股從2012-2022回饋投資者5.8+8.3-1.5=12.6萬億美元。

如果用這個數字一算,美股的賺錢效應差不多是A股的40倍!

但現在放緩IPO節奏就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嗎?不能!

IPO數量多,從來就不是問題,越多企業上市,說明經濟有活力。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新陳代謝機制。

上市融資的企業多,垃圾企業又遲遲不退市,所以A股纔會變成這樣一個“抽血市場”。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答案已經有了——實行註冊制。

實行覈准制的時候,企業想要上市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除了申報材料本身,還要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

實行註冊制以後,只審覈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決定。

假如A股是一家公司,這個公司裡有近4000個員工(股票)。公司一直以來公司管理員工的制度叫“覈准制”,這個制度的員工淘汰率非常低,30年來只淘汰了117人,平均每年不到4個人。

從某一天開始,公司的制度變了,變成“註冊制”。

這個制度的淘汰率極高,等制度完全運作成熟之後淘汰率大概在8%左右,如果按4000員工算的話,每年大概淘汰320人,淘汰率提高了80倍。

A股雖然和美股那種200多年曆史的老古董比相當年輕,但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91年4月成立的,算算這個時間中國的股市也走過了三十而立。

但是殭屍股遍地、價值發現能力缺失、供給不足導致的垃圾股炒作、發行環節一些虧損的優質企業無法上市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2022年退市公司僅有42家。但同樣是在這一年,A股共有428家公司上市,募集資金總額高達5800億元。

這就好比銀行一樣,只讓存錢不讓取錢的結果,並不會讓這個銀行的資產膨脹,反而會讓所有人都不會再來這裡存錢。

因此,註冊制在A股的落地勢在必行——節約IPO審覈的成本,杜絕審覈腐敗,把IPO定價權交給市場。

一開始市場就讓百分之九十的垃圾公司上市當天就破發破淨,讓真正有價值的公司價格節節舉升。

持續一段時間後,大部分垃圾公司就不會謀求上市了,因爲一發招股說明書,就會被各方挑刺,賠了前期費用還丟臉。

真的尋求上市的公司要麼真有點東西,要麼騙術實在高明。

所以要讓二級市場持續監督這些公司的運營,股民用腳投票,把濫等充數的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