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科創企業,業內人士聚焦提升包容度、擴大創新性
構建服務科技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同時,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又爲資本市場提供了高質量的上市儲備企業和上市公司,提升了資本市場的活躍度。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雙向互動仍然存在諸多瓶頸堵點,如何通過制度創新,突破體制機制約束,發揮科技與資本的協同效應,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成爲擺在資本市場建設者與參與方面前的共同難題。
6月19日,在“2024年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上,來自證監會、滬港交易所等領域的與會嘉賓共同討論如何推動資本市場更好服務科技創新,提升資本市場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度與創新性。
提升資本市場的包容度
在與會嘉賓看來,科技創新對於促進社會發展及生產效率提升起到重要影響,對於這類亟待上市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企業而言,資本市場的包容度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博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ethP.Bernstein提出,歷史上,更好的技術能帶來更高的生產率,帶來更多的增長以及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夠有益於整個社會。中國市場跳躍式發展,已超過北美、歐洲等多個發達地區市場,中國是利用現代技術及數字基礎設施服務的龐大潛在市場。
在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總裁施南德(KevinDSneader)看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着非常豐富的資源稟賦,“未來需要更好地引導資本進入科技創新環節,在科技創新和資本市場之間創造良性互動”。
爲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之間的創造良性互動,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資本市場要爲新興(科技型)企業量身定製並幫助其壯大發展,首先要制定相適應的上市規則。她談及,港交所從1993年第一隻股票上市以來,就進行多次上市規則的調整,每一次修改都是根據企業的需要。舉例來說,2018年4月,港交所在原有的主板上市規則之外,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簡稱18A),爲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進行量身定製,截至目前,港股市場已有6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去年3月,港交所繼續調整上市規則,設立特專科技新章節(簡稱18C),接納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
施南德提及,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必然會有痛點、堵點,舉例來說,如何在科技創新和資本市場之間創造雙向流動,想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並不容易,因爲創新總是有着最高的不確定性,創新的融資回報也是非常不確定的。“特別是在創新的早期階段,47%的研發項目在早期只獲得4%的融資。”他說。
圍繞資本市場如何克服支持科技創新過程中的痛點,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邱勇提出,作爲交易所,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以支持科技創新,成爲其重要使命。談及上證所開設科創板以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實踐,邱勇用六個數據來強調科創板對支持科技創新發揮的作用,回顧科創板成立五年以來的成績單。
一是科創板的設立爲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本支撐,五年間累計融資超過萬億元。二是促進了關鍵領域產業鏈的形成和聚集,科創板中,新一代技術、高端設備製造和生物醫藥在672家公司中佔了80%。三是促進了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去年全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2.2%,是A股市場平均的3倍以上。四是促進資本、產業、技術、人才的融合,572家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實行了股權激勵計劃,覆蓋9萬多名核心人員。五是促進了科創企業做大做強,從2019年到2023年四年的時間裡,科創板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是23%和24%。六是激發了創新資本對科創企業投入,九成公司獲得創新資本、科創資本的基金投入,平均獲得資金投入9.3億元。
促進資本市場的創新性
除提升資本市場的包容度外,提升制度創新性也對支持科技創新企業起到重要作用。繼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後,4月份國務院出臺了資本市場新“國九條”,隨後證監會發布了關於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滬深交易所也跟進一系列配套措施,涉及分紅、退市等制度安排。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的8條措施,進一步深化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健全發行承銷、併購重組、股權激勵、交易等制度機制。
邱勇表示,這些措施對於支持科創板發展,對於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及支持科技創新發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作爲交易所,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打假防假,促進資本市場生態建設。
施南德認爲,近期中國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政策以及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政策的出臺,創造了更好的機制環境,將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正如我在開頭提及的那樣,中國的科技創新做得很好。而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創新成果規模化,這需要更多的時間達成,但也是機遇所在。”
新“國九條”後,科創企業境外上市熱情顯著升溫。證監會官網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年內已有81家企業的境外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獲備案通過,已超過去年全年的72家。赴境外上市的企業,多分佈於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自動駕駛等含“科”量極高的行業,不少企業境內上市折戟後,轉而選擇港股、美股市場。對此,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將繼續加快企業境外上市備案速度,支持科技創新實力強的企業到境外上市。
“我們現在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但是境外上市備案畢竟是新生事物,我們的速度還不夠快,還要繼續加快備案速度。排隊企業非常多,這是好事,表示中國有一大批企業非常活躍,它們都想做大做強,我們要大力支持。”方星海表示,對於境外上市,證監會的態度是要加快備案,未來還要加大對融資額度較大、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的企業到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
面對中國企業“洶涌”的赴港上市潮,陳翊庭強調,隨着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制度不斷優化,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熱情較高,創新型企業的成長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港交所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務於此類中國企業。
在她看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前景廣闊,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具備上市融資需求,港交所將提供廣闊的舞臺。“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不僅包括整車製造企業,還包括提供動力電池、原材料的EV(純電動汽車)、上游企業等。”她介紹說,在港交所上市的7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總市值已達到6000億港元。
作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平臺,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也不斷演變出新的創新性生態。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直言,作爲傳統金融人,他認爲未來微循環、微生態會越來越多,它會不斷地把傳統資本市場的份額逐漸地吸收。
在劉珺看來,成立資本市場只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分別是可信的環境;交易和清算的制度安排;價值創造的平臺。未來,隨着能夠承載這三個作用的微循環、微生態越來越多,甚至科技巨無霸公司、頭部企業也承擔起這三個作用,那麼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可能將會變成比矩陣還要複雜的系統,而這將對傳統金融系統及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