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時,究竟以何爲準(嘮“科”)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張首剛

《人民日報》(

2025年01月04日

第 05 版)

時間,熟悉又抽象,看不見摸不着,又無處不在。從“立表見影,視影知時”的日晷到“弦輪密運,機巧精妙”的機械鐘,再到“量子振盪,穩定精準”的原子鐘,乃至被稱爲“宇宙燈塔,太空時鐘”的脈衝星計時系統……縱觀人類發展史,計時工具不斷更替,計時技術持續演進。

那麼,我們說的“準時”,究竟以何爲準呢?

計時原理先後經歷了“天體運動—物理現象—機械振動—壓電效應—量子躍遷—射電脈衝”等“進化”過程。20世紀60年代以前,世界時(UT)作爲基準時間被廣泛應用,它是基於地球自轉運動測量的時間。20世紀60年代以後,利用量子躍遷頻率確定的時間標準——原子時(AT)應運而生。從此,國際上應用原子時取代天文時重新定義時間基本單位“秒”。

世界時的時刻對應太陽在天空中的特定位置,反映地球在空間旋轉時自轉的角度和地軸方位。但是地球自轉不均勻等特性,使得世界時的秒長大致呈逐年變長的趨勢。原子時能夠滿足對時間間隔均勻性的要求,但它的時刻卻沒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因此,爲了兼顧人們對時刻和時間間隔的測量應用需要,定義了“協調世界時”(UTC),它是採用原子時的秒長,利用原子時的均勻性,通過閏秒,保證時刻與世界時在一定程度相符的時間尺度。1972年,國際上規定“協調世界時”成爲新的國際標準時間,並沿用至今。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秒以下的時間細分提出了越來越多的需求,產生了毫秒、微秒、納秒、皮秒、飛秒、阿秒、仄秒等,這就是精密時間。精密時間包含了“時間間隔”和“時刻”兩個要素,其中“時間間隔”主要利用原子時測量。原子時由原子鐘提供,原子鐘的計時精度非常高,可以達到幾千萬年甚至幾十億年不差1秒。

原子鐘爲什麼這麼準?量子物理研究表明,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可以在不同能態之間轉換。轉換過程中,原子會吸收或釋放電磁波,電磁波頻率與能態之間的能量差成比例關係,非常穩定。利用它控制電子振盪器或激光器的頻率,輸出可以實際應用的標準頻率電磁波信號,對電磁波振盪週期計數,就可以形成時間信號的輸出,從而實現自然界最精準的時鐘——原子鐘。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原子鐘的計時精度大約每7年就會提升一個數量級,這一趨勢還在繼續。正是得益於此,時間成爲目前測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精度可達到阿秒(10-18秒)量級,甚至更高。

人們對時間測量和應用的研究帶動了科技的進步。如今,我國科學家已成功研製出氫原子鐘、小型銫束原子鐘、冷原子銫噴泉基準鍾、冷原子銣噴泉守時鐘、冷原子鍶光鍾、冷原子鐿光鍾、鈣離子光鍾以及世界上體積最小的芯片原子鐘等,應用相關原子鐘實現了中國自主產生、保持的國家標準時間——“北京時間”,能夠運行6000萬年不差1秒。

時間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今天,精密時間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涵蓋基礎研究、工程技術應用、國家安全以及國計民生等諸多方面。

在衛星導航方面,時間信息的生成與保持、時間頻率信號的測量與同步是衛星導航系統最關鍵的基礎技術。用戶的位置和速度信息是通過測量時間獲得的。百萬分之一秒(1微秒)的時間測量誤差,就會導致定位誤差300米。目前衛星導航系統的時間測量精度需要達到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量級。

對於航天科技,構成測控網的測控中心、各測控站、測量船之間必須保持優於微秒級的時間同步,深空測量等要求站間時間同步達到納秒級;一些前沿科學實驗,如相對論驗證、引力波探測、物理常數測量等,其精度都直接取決於時間頻率測量的最高精度。

對於金融經濟,國際國內銀行間的實時結算,證券期貨和股票市場的集合競價、成交,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都需要嚴格的時間同步及可信時間認證,電子商務對時間同步的要求優於100毫秒。

在社會生活中,高精度時間頻率同步已成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中的關鍵技術之一;電力運行調度系統要求全電網保持高精度時間同步,在同一個電廠或變電站內,所有系統的時間同步要求是優於1毫秒;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核心設備對時間同步精度要求優於100納秒。

(作者爲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本報記者吳月輝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