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增多預算有利文化紮根?

文化部長李遠日前出席「2024全國古蹟日」開幕式,他曾說最想做的事是「文化向下紮根」。圖/文化部提供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大幅增長,創下歷史新高,文化預算也隨之水漲船高,其公務預算編列290.09億元,成爲歷年最高,加上前瞻預算,更突破300億元。

這對文化界而言,自然是好消息。每次只要有人問,政府應該爲文化做什麼?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提高文化預算。似乎只要文化預算越高,就表示政府越重視文化。

可是,很少人關心,文化預算該怎麼使用才能達成目標?如何不造成資源浪費?預算使用的目標又應該怎麼設定?

文化部長李遠曾說,最想做的事是「文化向下紮根」。所以,114年文化施政,除了將研議文化幣下降至13歲的試辦計劃之外,還會加強兒少節目產製、兒童戲曲巡演、藝術入校、文化體驗及國家語言發展方案相關計劃等等,讓兒童、青少年在生活中就能輕易地吸收文化養分。

把文化融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從小就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潛移默化,成爲文化素養深厚的公民,當然是好事,而且也應該是文化部門的基本職責。但問題是,要讓他們學習什麼樣的文化呢?

回想2022年地方選舉,各候選人的文化政策幾乎都不約而同提倡美感,可見愛美是人的天性。什麼是美?簡單地說,就是在感官上讓人感到愉悅的事物,所以人人喜歡欣賞好看的景色、好聽的音樂。然而,今年文化部在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卻大肆宣傳所謂「庶民文化」,以電子花車當舞臺,辦桌用的大紅塑膠桌椅做觀衆席,實在很難讓人在視覺上產生什麼愉悅感,何況如今民間結婚典禮辦桌,都懂得把桌椅舖上高雅的布套以示隆重,哪個庶民願意隨便因陋就簡?如果今後要讓孩子們耳濡目染的,是連庶民都嫌棄的文化,還不如別扎這樣的「根」啊!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兒少的國家語言方案。文化部強調,要「鼓勵傳承國家語言多樣性」,可是重點都放在發揚「臺語」文化,尤其是要推展臺語兒少節目,「從根做起」。姑且不論偏重單一語言,是否有違多元精神,光是看賴政府所提倡的「臺灣台語」內容,就夠嚇人了。

不久前,「教育部臺灣台語字典」增加了300個常用字,爲了標榜「生活化」,把一些罵人的粗話如「死好」、「老風騷」也列入,甚至增加一堆賭博專用語,如「整筊」(聚衆賭博)、「剪筊」與「跋歹筊」(出老千)。把這些用詞正式公佈爲常用字,難道是鼓勵孩子們賭博、罵髒話嗎?

假如將民衆聽了都覺得難爲情的字詞,當作「文化養分」,讓兒少「在生活中就能輕易地吸收」,那這種養分的毒性也太強,下一代怎麼可能不長歪?

賴清德在就任總統前夕,帶外賓去外雙溪釣蝦場玩,過故宮而不入。釣蝦無可厚非,但過故宮而不入,難道是覺得故宮文物沒有價值,所以不屑一顧?

一個國家,如果連元首都帶頭貶低自己珍貴的文化資產,那麼文化政策能扎出什麼好根,頗令人懷疑。去中國化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爲了刻意與對岸文化區隔,專找一些不入流的元素拿來發揚光大,把整個文化品質不斷地往下拉,教壞囝仔大小,那國家的前景就很值得憂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