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動用特別預算 國防支出恐失衡
賴清德總統(右)14日舉行上任來首次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宣示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佔GDP達3%以上。(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14日召開今年首場國安高層會議,並宣佈新的一年,政府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目標。學者昨示警,若編列高額特別預算,未來國防支出結構恐嚴重失衡;長期而言,須考量我國總預算佔GDP比例偏低,未來須思考修訂預算法,就現有國防預算使用,也需提升軍人待遇、作業維持費。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川普對我方應大幅增加國防支出的立場非常強硬,以致政府若沒法很快做出迴應,不僅美臺雙邊軍事交流恐不進反退,還不排除會遭到華府敲打。
揭仲說,川普所提的軍費佔10%,是短期內無法達到的數字。考量政治現實,政府在迴應川普政府的壓力時,只能設法讓後續年度的總體國防支出先達到GDP的3%,但仍會對年度教育、社會福利、交通建設與經濟發展等支出,造成嚴重排擠,故編列新的特別預算,似成政府當下唯一選擇。
不過,揭仲提醒,編列高額特別預算可能會導致愈來愈嚴重的「債留子孫」問題,未來也將出現嚴重的國防支出結構失衡問題,尤其今年國軍武器採購研發與作業維持支出間的比例,高達1.59比1,失衡情形已頗爲嚴重;恐使花大錢、舉鉅債所購入的武器裝備,無法發揮應有戰力。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也點出,編列特別預算是救急手段,長期而言,須考量我國總預算佔GDP比例偏低,因此政府除須加強國會溝通,爭取支持,也要和在野討論修訂預算法,畢竟其他民主國家政府支出佔GDP大概30%,我國卻只有16%左右。
蘇紫雲認爲,就現有的國防預算,應先用於提升軍人待遇,且必須快速研擬對策;另外,作業維持支出也必須提高,有利裝備維保、彈藥儲存,才得以提高防衛韌性。他說,賴總統喊出提高國防預算,對美方而言是正面訊號;呼籲軍事策略應先符合中華民國需求,纔來思考應對美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