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擁抱非現金社會,打造電子支付創新生態系

中小商家購物交易多半以現金爲主,若能善用支付科技,滿足消費者需求,有助生意發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3月金管會公佈非現金支付3年目標計劃,再加上日前純網銀熱鬧開業,以及即將於7月上路電支條例,這一連串重要行動,點燃金融科技產業的創新,並帶動非現金社會的發展。

事實上,從歐美到亞洲各地非現金社會的發展,大多具有提升經濟活動效率、刺激民間消費、鼓勵創新應用等優點。Visa 樂見政策推動與業者投入,也藉此機會分享未來發展建議。

非現金社會不再是未來願景

隨着疫情改變民衆生活,支付行爲也產生巨大變化。根據Visa消費者支付調查2.0報告,80%民衆使用支付卡(如感應支付等)首度超越現金,成爲最常使用用的工具。這份報告也顯示民衆以實際行動擁抱非現金生活,70%曾嘗試一天或多天非現金生活,46%則相信未來七年內,臺灣有機會成爲非現金社會。

顯而易見,非現金社會已不再是未來願景,而是具體的生活場景。面對這絕佳的機會,政府銀行、商家、新創業者等,應該借力使力,打造電子支付生態系,以加速非現金社會的發展。

首先,政府的政策目標與配套做法絕對有助於非現金社會的發展。7月實行的電支條例即是最好示範,業者除了儲值與支付外,還可跨機構轉帳、外幣買賣、販售禮券票券等,除了讓消費者更便利,也可鼓勵新的使用者,如年輕族羣海外移工等。

這當中值得注意是佈局跨境的電支機會,例如透過類似Visa Direct國際通匯平臺,再結合電支業者的電子錢包,瞄準跨境點對點(P2P)-臺灣的海外移工、在臺留學生等方便、快速且安全的匯款服務。這些創新應用場景均有助於非現金交易金額的成長。

其次,善用支付科技搭配廣泛生活場景,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結合消費需求、生活場景、支付科技的實際應用,將加速普惠金融的發展。例如,中小商家購物交易多半以現金爲主。但在疫情後,民衆對於支付衛生意識提高,對中小商家購物的支付選擇也有所期待。爲此,業者若能善用支付科技,導入感應支付,掃碼支付,或行動收單支付,讓手機變成刷卡機,不僅能滿足需求,也有助生意發展。

上述應用場景,也爲銀行帶來應用商機。想像一下,從髮卡、收單、交易等,這一連串由支付技術串聯的全生活場景,累積了龐大數據資料。若能善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將可更清晰地瞭解消費者的支付樣貌結晶個別消費者的行爲模式,設計更合適的電子支付商品,給予更量身訂做的優惠。

最後,接軌國際經驗網路,點燃創新金流成長。上述兩項建言還是從消費者對企業的支付型態出發,但還有消費者與消費者、企業對企業、政府對消費者等不同支付型態等。Visa亞太數據顯示這類創新金流上看80兆美元,成長潛力不可小覷。

這類型服務運用創新科技如區塊鏈,解決支付雙方痛點。就以企業對企業(B2B)跨境匯款爲例,傳統雙邊網路匯款模式,必須透過多家銀行多次轉手,有可能發生支付慢、成本高、交易誤差等狀況。如果建立多邊網路,以現有國際支付網路爲平臺,參與銀行直接對收(受)款銀行交易,去中間化作節省時間與成本,並將銀行匯款詳細資料帳號,運用代碼化技術進行加密,提升了交易安全。臺灣業者如能接軌國際經驗與網路,勢必能點燃創新金流的商機。

疫情加速非現金社會的發展,創造電子支付成長的沃土。政府、銀行、商家、新創業者等若能善用創新科技的力量,結合廣泛生活場景,並掌握創新金流的機會,協助任何人、任何商家、任何機構,即時、方便、安全地進行貨幣移動,必定能加速普惠金融的實現,也成就非現金社會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