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外國奶進逼 國產鮮奶只能減產因應?

我國牛奶飲用量在FAO被歸類爲最少的層級,推動學童飲用牛奶普及化,非但有助提升國人的健康水準,還可促進酪農產業發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農業部門進行無意義的盲目補貼,甚至補貼外國農產品,打擊國產品,破壞市場機制。農業部應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有益於農業發展與國家利益上,提供學童鮮奶就是最值得挹注資源的選項。

■青少年鈣質僅達建議攝取量40%

根據衛福部2022年5月發佈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鈣質爲國人攝取狀況最不足的礦物質,除了1至3歲外,各年齡層均未達建議攝取量,又以學齡兒童最缺乏,其中女性13~15歲(爲建議量的36%)、女性 16~18歲(39%)、男性13~15歲(40%)、男性16~18歲(44%)及女性7~12歲(49%)均未達建議量的5成。

引用《日本人の食事攝取基準(2020年版)》訂定的膳食平衡指南,建議成長中的小孩,一天需要喝1~1.5杯200毫升牛奶,活動量大的建議喝1~2杯牛奶,才能獲取足夠鈣質。雖然也可透過小魚乾、芝麻等鈣含量高的食物攝取鈣質,但牛奶被認爲是最佳鈣質補充來源,且含豐富的營養素,又方便取得,已成爲孩童成長重要的飲品。

不少國家將牛奶視爲重要的飲品,消費量相當大,但是我國卻遠低於各國,很可能是國人鈣質缺乏的主因。引用農業部糧食供需統計資料,我國每人每年鮮奶的供給量雖呈現穩步成長,2002年16.34公斤,但至2021年也只有21.68公斤。在世界糧農組織(FAO)的分類上,屬於最低消費層級(年均消費量30公斤以下),與伊朗、塞內加爾、越南等中低收入國家同級。以臺灣每年牛奶人均消費量折算,平均每日消費量不到60公克,遠低於建議攝取量甚遠。

■日學童奶發展經驗值得學習

許多國家極力推廣學童飲用牛奶,最積極的莫過於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國際兒童急救基金會(UNICEF)援助日本脫脂奶粉,學校提供的午餐由脫脂奶粉沖泡的牛奶成爲標配。昭和29(1954)年通過《學校給食法》,《學校給食用牛乳供給對策要綱》等法令明文牛奶成爲學童午餐的主食。

爲協助國產酪農發展,自昭和39年起,逐漸將脫脂奶粉轉爲國產牛奶,昭和47年國產牛奶比重已達97%,脫脂奶粉僅剩3%。學童午餐的牛奶或乳製品,已成爲日本牛奶重要銷售來源,疫情期間學校停課,一度造成牛奶嚴峻滯銷。且學童養成喝牛奶習慣後,即使成年後仍會持續飲用,成爲終身飲食習慣。

我國也曾經也有類似的作法,二戰後美國以及UNICEF提供大量的脫脂奶粉,脫脂乳粉沖泡的牛奶成爲小學生營養午餐,以改善學童的健康。之後於1966年成立臺灣省乳業發展小組,同時設置乳業發展基金,針對學校鮮乳供應計劃及酪農生乳進行補貼,可惜實施33年後就停辦了。

臺北市曾經推動國小學童每週一次牛奶政策,然柯文哲就任市長後就取消了。目前只有部分縣市在企業贊助下,提供偏鄉學童或運動員牛奶計劃,然提供的數量與範圍都相當有限。

■農業部遇事補貼,效益有限

近年來農業部門幾乎有任何的問題,就祭出補貼一途,效益極爲有限。依據媒體報導,農業部專案進口外國雞蛋,截至7月已經引進1.4億顆蛋,衝擊國內蛋雞產業。補貼進口蛋金額已達5.69億元,專案進口還將持續至2024年6月底,補貼金額恐逾10億元,還爆發疑似圖利特定廠商的爭議;「班班吃石斑」計劃,經費也高達6億,惟團膳油炸料理方式,簡直是糟蹋了高檔的石斑魚。

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關稅歸零,農業部的應對方式竟然是以環保稽查、嚴查超養等方式讓酪農減產。惟如前述我國牛奶飲用量,在FAO被歸類爲最少的層級,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學童奶就是最值得努力的對象。

■政府資源應妥善運用,爲民謀福

農業部每年只需要提撥數十億的預算,讓國小與國中學童午餐免費獲得國產鮮奶。學童飲用牛奶普及化,非但有助於提升國人的健康水準,還可擴大國產鮮奶的消費,促進酪農產業發展。日本近年也有人以部分學童患有乳糖不耐症等理由,反對學童奶計劃,但該計劃並未受影響。且改以其他方式變通,除以果汁或巧克力牛奶乳飲料或乳製品代替鮮奶外,也推動牛奶入菜,開發許多牛奶與傳統日本料理結合的「乳和食」食譜,乳和食已蔚爲時尚,頗值得我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