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景藏:青花傳承,慧藏於心

黃景藏的名字,包含了兩個地名。一個是西藏,他的出生地,1962年,父母在援藏時生下黃景藏,取一個“藏”字,希望他能像青藏高原一樣,擁有廣袤的氣節和胸襟;另一個地名,就是景德鎮的“景”字。

黃景藏的父親,是“青花大王”黃賣九,他希望兒子不忘景德鎮故鄉,能一直堅守對陶瓷的熱愛。一個“景”字,結下了黃景藏與陶瓷一生的緣分。早在1976年,年僅15歲的黃景藏便跟着父親在當時的紅星瓷廠學繪畫,之後黃景藏又進修於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漫長而紮實的學藝經歷,錘鍊了他的基本功,也讓他開始攀登“分水”這座青花技藝中的險峰。

“青花分水”,是指通過水將筆與泥坯相連,藉助水在坯體沉積的厚薄,待燒製後形成青花深淺色澤的陶瓷燒製技藝。其效果類同於國畫的渲染,目的在於讓青花瓷的圖繪顏色呈現出漸變與層次多元的效果,爲審美與意象表達留有足夠空間。於坯體下筆,只能看見一片混沌,燒製之後纔可見分曉,這一特點讓青花分水成爲陶瓷技藝中較難摘取的“明珠”。

▲黃景藏創作中 圖/嘉賓提供授權使用

在這項技藝傳承中,黃賣九先生開創了青花分水花鳥畫法的新篇。而當接力棒交到黃景藏手中時,他不滿足於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次自問“什麼纔是我將來的路”。翻遍景德鎮瓷文化歷史,他發現在青花分水技法的創作上,人物類作品極少。相對人物、花鳥、山水這三者來說,青花分水人物創作最難,也最不討巧。它要求下筆面積更大,且對人物形態把握、創作者的歷史文化知識積累等都有極高要求。

黃景藏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荊棘小徑。一次次的開窯伴隨着一次次的失敗,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幾年後他終於做出了一點兒“模樣”,得到了父親“可以繼續走下去”的認可。2010年,黃景藏的青花分水人物作品《醉八仙》獲得了全國陶瓷美術百花獎金獎;2022年8月,他入選了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黃景藏對青花分水技藝的探索與突破,終於讓他的名字點綴在了景德鎮瓷器發展的絢麗歷史之中。

▲黃景藏作品《醉八仙》 圖/嘉賓提供

如今,已61歲高齡的黃景藏,依然奔波在技藝傳承與創新的路上。他正嘗試將顏色釉與青花融合在一起,以彌補青花分水顏色上的單一;相比於父親,他在帶徒觀念上也更開放,目前黃景藏身邊有七八個徒弟,他像對待家人一般,把技藝傾囊相授。“(他們)可能在青花分水上比我走得更遠,也可能走向新的路。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在同一個隊伍裡,在把這項技藝發揚得更好。”

“藝無止境",黃景藏仍然相信現在就是做出技藝突破最好的年紀、最好的時代。他不反對市場化、潮流化,希望有更多屬於當下的東西注入青花分水的創作中。但他也看到,傳統文化中還有太多的思想、文化沒有被表現與發揮出來。黃景藏希望自己和其他非遺傳承者,都能夠用個人閱歷與文化沉澱去“碰撞”當下的時代。

在被《中國匠人》問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黃景藏大笑着表示,如果作品能夠表達出自己的心境和創作理想,那就是最高的精神享受了。躬耕於青花大半輩子,黃景藏現在仍會在開窯前整晚睡不着覺。像期盼着每次開窯一樣,他也期盼着,青花分水技藝能有更好的明天。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王雨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