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旅歐指揮家林沂蓁返臺首登場 「所需的一切譜上皆有」

在歐洲樂壇闖出一片天的旅歐指揮家林沂蓁,本週返臺以指揮身分首登場。(鄧博仁攝)

指揮家林沂蓁表示,作曲家透過樂譜傳達樂思,要依照原意演奏。(鄧博仁攝)

在歐洲樂壇闖出一片天的旅歐指揮家林沂蓁,本週返臺以指揮身分首登場,將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奏曲目分量頗重,包括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指揮家林沂蓁認爲,將對音樂的喜愛分享給觀衆,是指揮家的工作。(鄧博仁攝)

在歐洲樂壇闖出一片天的旅歐指揮家林沂蓁,本週返臺以指揮身分首登場,將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奏曲目分量頗重,包括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每個音樂家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樂譜上,林沂蓁也不例外,她表示,學生時期曾經仔細地研讀樂譜,有時也會抄寫樂譜,發現所需的一切,都在樂譜裡,「當我真正地抄寫這些樂譜時,一顆音、一顆音地寫,真的會對作曲家心生敬意,眼前都是思考後的結果,演奏時真的要尊重他們,因爲他們不是開玩笑,如果已經寫了漸弱,就不要再做漸強,他們已花心思揣摩過內容,已想得清楚,且有他們想要表達的想法。」

林沂蓁曾任職德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駐院指揮,她出生於1985年,父親是師大音樂系退休教授林嘉璋,母親爲聲樂家楊慧敏,妹妹是小提琴家林玟君。來自音樂世家的林沂蓁,5歲時在小提琴家外公楊富南的啓蒙下學琴,8歲隨家人搬到維也納,18歲開始學習指揮,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大學,擁有小提琴與指揮兩項碩士學位。

林沂蓁表示,學音樂對她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爲家裡隨時有長輩在爲學生上音樂課,而她的父母是在維也納相識,她母親的人生,更是深受維也納啓蒙,因此安排她和妹妹、弟弟自小到維也納居住和學習。

自小在維也納居住,林沂蓁的德語能力如母語人士,而中文能力也和在臺灣成長的小孩一樣,這要歸功於她的父母親,訂閱寄送《新學友兒童週刊》、《國語日報》到維也納,「媽媽也規定我們在家裡只能講中文,我小時候也很喜歡看書,中文閱讀對我而言有一種順暢感。」

指揮是一件需要具備多重能力的工作,包括了良好的記憶力,林沂蓁表示,她小時候很常弄丟譜,連帶譜上老師寫的珍貴筆記也不見了,「媽媽有點生氣,她覺得我既然常常弄丟譜,那乾脆好好背譜,所以我很小就開始練習背譜,一直都是背起來彈,和妹妹兩人也會幫對方伴奏,有次去美國,有個前輩看到我在彈琴,問我有沒有興趣學指揮,後來他還有到維也納教我,我一直把指揮這件事放在心裡,長大才會學指揮。」

林沂蓁在維也納音樂大學時,師承斯洛維尼亞指揮家烏羅什.拉約維茨(Uroš Lajovic),烏羅什和指揮家阿巴多、楊頌斯、祖賓.梅塔等人,都是出自奧地利指揮大師漢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門下。

林沂蓁踏上指揮之路像是偶然,卻也是實力的證明,以小提琴、指揮雙主修學位畢業的她,畢業後曾在瑞士歌劇院擔任小提琴成員,2009年指揮維也納廣播公司交響樂團,2011年受邀擔任義大利羅西尼歌劇節的樂團指揮,近年則是受邀擔任首屈一指的奧地利佈雷根茨音樂節指揮,演出普契尼經典歌劇《蝴蝶夫人》。

指揮生涯至今15年,林沂蓁也有許多指揮歌劇的經驗,她表示,「指揮歌劇對指揮而言,是鍛鍊基本功很好的機會,指歌劇是磨練基本功,指交響樂曲是磨練排練的能力。」

林沂蓁表示,站在指揮台上的她感覺很自在,「我會覺得站在那裡對我來說是一個對的工作和位置,一直都有這種感覺。」林沂蓁表示,指揮的主要工作,除了音樂之外,在於「要讓人願意跟你合作」,和樂團成員之間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共通語言是音樂,以音樂說服、打動人,互相切磋,創造化學反應。」

林沂蓁表示,她的工作和她所熱衷的音樂相互結合,這令她工作起來順暢許多,「而我們每天所接觸的音樂,都是大師傑作,這些作品很難令人不喜歡,把這分對音樂的熱情傳達給樂團、給觀衆,就是我的工作。」作爲新手母親的林沂蓁也表示,隨着邀演機會越來越多,未來更加考驗時間分配,「因我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