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袋棍球協會下一個10年 不只進軍奧運更要永續經營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記者簡名杉攝)

記者簡名杉/專訪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自2014年成立,迄今已邁入第10年,這項運動在臺灣發展從0到有,理事長林雅貞功不可沒,原本這項運動只是她兒子與同學在美國讀書時的興趣,現在逐漸在臺灣發展成基層新興運動,全臺有超過52所學校成立袋棍球隊,林雅貞在這次專訪中暢談這10年來的辛苦與成果。

袋棍球、又稱爲長曲棍球,是起源於北美原住民部落的一項運動,歷經法國統治殖民改良並更改規則後,於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成爲「國民運動」,目前袋棍球分爲四項主流項目,分別是室外男子、室外女子、室內男子以及軟式袋棍球,主要玩法爲球員用棍子來傳、接、運球,把球射進對方龍門即可得分,得分高的一方勝出,但因爲有不少身體碰撞,所以袋棍球選手身上都必須穿着護具、頭盔,目前袋棍球於北美有國家袋棍球聯盟、北美職業袋棍球大聯盟兩個職業聯盟,同時也將是2028年洛杉磯奧運的競賽項目之一。

種子計劃培養小朋友興趣 種下更多袋棍球幼苗

對於邁入第10個年頭的袋棍球協會,對於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努力進軍2028年洛杉磯奧運,林雅貞說,「我們相信進了奧運之後,對各級學校的推廣,都會是很大的助力,那也確實如此,我們希望藉着這波熱度,讓我們在學校的推廣更順利,除了學校之外,我們也嘗試過很多其他方式,例如『種子計劃』,就是不限定在社團,只要喜歡願意來學習的人,我們都可以吸納你進來,在推廣的過程我們有試過很多種方式,我覺得成果都不錯。」

歷經10年的時光,這些種下的「種子」,已經開始「開花結果」,林雅貞指出,「我覺得做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培養他們有獨立做事的能力,有點像當初的小球員大學畢業,後續就開始在各個部門散葉的感覺,這個種子計劃也能培養自己的教練、自己的行政人員、自己的裁判團。」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提供)

第一次親眼看比賽就熱血沸騰 袋棍球前進奧運計劃「START」!

「我覺得這項運動,東方人可能在身材上不需要有這麼大的一個限制、體型上的限制也沒有那麼大,」林雅貞指出,「我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我第一次上場看了這個球賽之後,就覺得熱血沸騰,真的只要上場看了那場比賽之後,你就會覺得這比賽真好看,就是這個這項運動的臨場感,就會覺得真的蠻好看的!」

對於接下來前進奧運的計劃,袋棍球協會已經緊鑼密鼓進行中,林雅貞透露,「我們會有甄選做一些測試,然後會公佈入選的名單,我們都有跟特定的體適能中心合作,完全就是照着人家國手是怎麼培訓,我們就這麼做,當然這些人其實都不是運動員出身,大部分他們會覺得很累、強度很大,但是現在有了奧運的這個目標,我覺得他們願意爲了這個目標去努力。」

林雅貞笑說,「以前我們球員不多的時候,你幾乎有報名就全體入選了!」經過協會的辛勤推廣之後,球員人數愈來越多,「每年的年初我們會進行一次中華隊的選拔,接下來的比賽在賽前都會從那批名單裡面去挑去挑選適合的球員,畢竟選手們都是業餘的,他們也是需要上課上班,如果有機會進奧運,就會選出一批最適合參賽的選手們。」

積極與國際交流 不忘提升國內風氣

袋棍球協會目前每年都會定期與日本、香港的強國展開交流,不過林雅貞強調,自己最希望的還是能提升臺灣本土的袋棍球風氣,「我們在剛開學就會舉辦藍鵲杯,是給我們一些剛入學的新選手感受一下比賽氛圍,也會有一些教學的環節在裡面,就像嘉年華一樣好玩,6月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就有一個校際聯賽,以前我們是所有的學校都參加,後來因爲參賽學校越來越多,我們就發展出先在臺北、臺中、花蓮、臺東展開區域聯賽,選出冠亞軍再來參賽。」

「我當然希望聯賽規模能夠再更擴大,我也相信一定會的,因爲越來越多的人蔘與,擴展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多、越快。」林雅貞說。

▲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理事長林雅貞。(圖/中華民國袋棍球協會提供)

相信過程!永續經營!

「我說真的,這項工作要做個2、30年吧,所以過程會很慢、它不會很快,我做了10年也不過發展了52個學校,但是我相信後面發展的速度會快一些,因爲越來越多人了,那個散播的程度會越來越多!」林雅貞坦言。

她坦言自己原先有組建「企業隊」的想法,但是認爲以現在袋棍球的風氣而言,企業的老闆投入的程度並不會太高,於是林雅貞選擇培育更多有興趣的好手,讓他們自動把袋棍球的風氣擴散到他們所任職的公司、企業。

林雅貞強調,「我做這件事情我沒有這麼看成績,球員們現在能不能拿出好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不能今天的自己表現得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我把這當作永續的企業在經營,我必須把根先做好,才能永續、才能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