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宋婷婷:護苗、養老、促就業,科技普惠的N種方式

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中心小學距離北京1500多公里,2024年世界兒童日來臨之際,這裡舉行了一堂大模型體驗課,11月20日孩子們利用快手電腦教室和可靈AI技術,體驗了大模型的強大功能和應用場景,與"北京出品"的新科技來了一場親密接觸。

2024年,北京"科技惠企服務"工作持續推進,北京科技型社會組織惠企服務產品覆蓋全週期。反過來,科技企業也將科技惠及社會,最新的技術正通過科技研學、數字教室、App等形式,從北京輻射到全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快手科技副總裁宋婷婷表示,"科技只有連接善意,才能創造長期價值,科技普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從北京到全國

白色的橫樑灰色的柱子,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以下簡稱"海淀寄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專門教育學校。2024年4月的某天,30多名海淀寄讀學校的學生多了一個身份"快手臨時員工",程序員用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們科普編程,講解員帶孩子們體驗直播過程……

青少年是一個城市的未來和希望,2024年北京出臺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計劃。困境青少年一般包括生活困難家庭青少年以及有其他困難需要幫扶的青少年。

面對因主觀原因休學的青少年,幫扶人員一般會從孩子的興趣優勢出發,對他進行心理疏導,制定職業規劃,讓他能夠對學習產生興趣,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

這與互聯網的模式異曲同工。2024年12個月,北方工業大學教師、北京理工大學老師張翰明爲海淀寄讀學校的同學帶來了一場《機器人發展現狀及趨勢》專題講座,詳細闡述了機器人的定義、分類、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趨勢。此次講座由快手公司與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聯合資助,旨在拓寬青少年的科技視野,激發他們對未來科技的探索熱情。

類似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北京。2023年,快手公益發起"啓智未來學堂"項目,通過組織鄉村兒童開展科技研學活動、爲鄉村學校捐建數字教室、開設前沿科技課程、組織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等方式,爲偏遠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打開通往科技的大門。

根據公開信息,快手公益"啓智未來學堂"項目已聯合多家機構,在京津冀地區、甘肅白銀、甘肅隴南、山東臨沂、山西呂梁、青海果洛,捐贈數字教室,助力19所學校的孩子用上全新的計算機,同時開展信息技術、AI及編程相關課程。

從學生到老人

"提供硬件設施的公益項目不少,其實鄉村兒童更需要彌合數字鴻溝",宋婷婷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中心小學的大模型體驗課是個啓發。

據她介紹,當時十餘位快手員工赴中川鎮分享了自己從學生到一名技術工程師的成長經歷,並向孩子們介紹了編程基礎和AI大模型。同學們體驗了可靈AI技術,通過"啓智未來學堂"數字教室的計算機上傳自己的照片並描述夢想,可靈AI自動生成了他們所期待的未來的自己。

反觀"一老一小"的另一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97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4億,佔比超過30%。

談論銀髮經濟,談論養老服務,不光是北京,也是全國話題。在數字化時代以及老齡化趨勢的拐點,國家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繼發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跨界融合,能夠更好滿足銀齡羣體的日常生活、消費娛樂、社會參與等多樣化需求。

宋婷婷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了一個"90後"養老院院長的故事,"他的網名叫林燒,本名是樊金林,他通過短視頻平臺記錄養老院老人們的日常生活,給網友們帶來不少歡樂。養老院出圈後,林燒和快手公益合辦‘幸福大講堂·幸福銀齡學堂’,通過新媒體技能培訓,培養養老專業人才,讓更多養老機構能夠擁抱數字時代,享受數字紅利"。

這是數字技術與養老生態的雙方奔赴。截至2024年4月"幸福大講堂·幸福銀齡學堂"新媒體職業技能培訓項目,覆蓋超3000人,學員涵蓋全國各地養老院院長、護理人員、養老專業學生及社區養老社工等,共計1600多所養老機構受益。

從數字到實體

"這不光是養老話題,還是就業話題",宋婷婷這麼認爲。

按照北京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2025年北京市要全力促進高質量就業,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職業技能培訓,探索"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

在這方面,互聯網企業的嘗試包括但不限於普惠型的互聯網新媒體職業技能培訓、針對特定人羣的數字人直播平臺等,讓數字技術通過直播帶貨、非遺傳播等方式,把線上流量轉化爲線下"留量"。

這是一種新的科技普惠形式,宋婷婷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技術最重要的目的是滿足或提高生產力來服務整個社會,具體到個體,目的是能夠滿足民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她以視頻大模型爲例說,"基於這些新技術和服務,內容製作更簡單成本更低,這種價值不是提高多少個GDP能夠呈現的"。

2024年6月快手在北京總部推出了人工智能創意生產力平臺"可靈AI",基於快手自研大模型可靈和可圖。9月可靈AI在北京聯合賈樟柯、李少紅、葉錦添等9位知名導演共同發起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電影導演完全依託視頻生成大模型,羣體深度參與電影級內容創作,在中國尚屬首次。截至2024年12月10日,可靈AI已擁有超600萬用戶,累計生成超 6500 萬個視頻和超1.75億張圖片。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