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萬畝耐鹽鹼水稻示範田畝均產473.7公斤
9月14日,記者在寧夏農墾前進農場看到,一渠之隔的土地上,一邊是隻有蘆葦等雜草能生長的鹽荒地,而一邊的萬畝連片示範區是稻穗低垂進入成熟豐收季充滿希望的金色田野。當天,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組織有關專家來到這裡,對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銀川試驗站和寧夏多家單位實施的耐鹽鹼水稻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萬畝連片示範區進行實收測產,結果令人振奮:測產單元平均每畝水稻產量達473.7公斤。
寧夏現有鹽鹼耕地248.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4%左右,且大部分分佈在引黃灌區。針對寧夏槽型窪地鹽鹼稻田存在的排水困難、鹽鹼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產能不高等問題,今年,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與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共同組建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銀川試驗站,與寧夏農墾集團、寧夏農墾前進農場、寧夏農墾農林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大學攜手,利用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團隊育成的寧粳43號優質水稻品種,在寧夏農墾前進農場土壤含鹽量5.3‰—9.8‰、pH8.0以上槽型窪地,實施耐鹽鹼水稻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1萬畝連片示範種植。配套栽培措施及時跟進,形成以耐鹽鹼水稻品種爲核心,集成生物修復、節灌控鹽、調理改土、栽培調控等關鍵技術措施配套的標準化方案。當天,爲獲得鹽鹼地萬畝水稻種植示範科學、嚴謹、翔實、準確的產能數據,專家組根據種植示範區水稻田間長勢情況,將其分成上、中、下3個單元,每個單元選取代表地塊1塊進行現場人工收割實收,並按國家標準14.5%扣去水分和雜質,計算畝產量。在衆多專家現場監督、見證下,第一塊田實收面積608.77平方米,摺合每畝產量爲486.9公斤;第二塊田實收面積586.02平方米,摺合每畝產量455.0公斤;第三塊田實收面積639.24平方米,摺合每畝產量480.1公斤。3個測產單元水稻平均每畝產量達473.7公斤。
寧夏水稻育種在西北地區居領先地位,多年來育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實現了水稻品種的7次更新換代。目前,寧夏水稻單產穩定在550公斤左右。參加實收測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柏連陽等區內外專家現場表示,讓鹽鹼地變糧田,寧夏耐鹽鹼水稻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萬畝連片種植示範取得的成績和技術標準,不僅在寧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鹽鹼稻田產能提升模式,也爲西北內陸鹽鹼地的綜合利用樹立樣板、打造標準,爲加快推進鹽鹼地改良水稻種植提供瞭解決方案。(記者 馬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