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厚植生態發展底色 錨定綠色產業生金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白芨灘國家沙漠公園景觀。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長棗豐收,農民正在採摘。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橫亙在寧夏引黃灌區和毛烏素沙漠之間,旱瘠流沙的赤黃風塵、被迫遷居的廣寒荒漠,曾經灼傷了幾代塞上人的心靈。但生態脆弱的自然環境不能壓垮靈武人的脊樑,他們依然挺起雙肩,承擔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築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
從“人進沙退”到“人沙和諧”,萬里黃龍今已縛。近年來,靈武市積極探索治沙新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着力加強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修復建設與城市繁榮發展同進步、共騰飛。
沙海變綠洲築牢寧夏東部生態屏障
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阻擋毛烏素沙漠南移西擴的前沿陣地。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創業,投身沙漠、植樹播綠,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廊”,將沙漠推後了20公里,保護了黃河的生態安全,成爲“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養個娃娃容易,在沙漠裡種棵樹難。”狂沙肆虐一度扼殺了樹苗成長的希望,不過總有人堅守。
“全國治沙英雄”“人民楷模”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原書記王有德在白芨灘堅守了30年,他帶領職工長期奮鬥在植樹防沙一線,頭頂炙熱陽光、腳踩滾燙黃沙,推沙平田、挖坑種樹,住窯洞、睡沙窩,造一片林、綠一片洲。王有德帶領職工探索建立了“五位一體”防沙治沙綜合發展模式,實現了治沙與治窮相結合,創造了實現沙區經濟循環發展的成功範例,2008年其治沙經驗被國務院確定爲加快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示範推廣模式。
“生命不息,防沙不止”。這是王有德給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條。2014年,王有德退休了,但他割捨不了已經從事多年的防沙治沙事業。他將銀川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爲新的“戰場”,以高於常規治沙造林成本幾倍的投入,治理修復面積6000餘畝,建設生態防護林3000餘畝,在銀川市東大門構築起一道綿延千餘畝的綠色屏障。
“今年是白芨灘防沙林場成立70週年,有兩件事最令人高興。”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興東介紹,首先是2021年首次在保護區內發現了豹貓,豹貓作爲小型貓科動物,是小型哺乳動物食物鏈的頂級物種,是衡量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指示物種,它的出現標誌着白芨灘保護區具備完整、健康的生態系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好;其次是沙區職工們紛紛變身產業工人,他們不斷在沙海淘金,比如在林場有4個大棚、5畝苗圃的李國寶,在林場種植了5畝韭菜、5畝苗圃、託管了3頭奶牛的哈淑梅等沙區職工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三代白芨灘人70年的堅守,以前沙裡種樹,如今沙裡淘金,沙漠綠了、職工富了。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已走上了從防沙之害到用沙之利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天下黃河富寧夏,精華一域在靈州。”黃河自南向北流經靈武市境內38公里。
爲確保黃河一地碧波向東流,近年來靈武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爲核心,以抓好水污染防治爲重點,強化水生態治理,實施了邊溝(水洞溝)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有力改善了邊溝(靈武段)區域水質;靈武市規劃實施了現代化生態灌區項目,建設黃河流域(靈武段)入黃支流水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生態廊道+節點溼地+長效管護”等工程措施,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打造樣板工程。
如今,靈武市工業污水達標排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水源地水質有效保護、東溝入黃口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地表水標準,確保了黃河靈武段水質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打造產業引擎澎湃綠色發展新動能
如何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樑柱”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廣廈”?近年來,靈武市以“綠色智能高質量發展”爲目標,積極探索工業轉型升級新思路,全國百強縣市爭先進位勢頭更加強勁,不斷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循環經濟產業是靈武市主導支柱產業之一。靈武市是西北地區及周邊省市重要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集散地和聚集中心、寧夏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低碳試點園區。
靈武市已形成集再生資源回收集散、再生有色金屬資源化利用、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報廢汽車拆解再利用、再生非金屬資源化利用和陸港物流產業爲主的產業體系;建立了覆蓋周邊10餘省區的1100多個回收網點;年回收各類廢舊資源量800萬噸、廢鋼鐵綜合利用60萬噸、廢有色金屬綜合利用83萬噸,廢舊輪胎綜合利用10萬噸,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再利用9萬輛,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00萬臺,廢油泥利用6.5萬噸。
立足生態保護優先,靈武市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不斷搶佔先機,築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階梯。
靈武市地處北緯38度國際公認的“寧夏黃金奶源帶核心區”,該市立足這一自然稟賦,聚焦打造“高端奶之鄉”目標,高標準建設總面積149平方公里的現代化養殖基地,全市奶牛存欄19.7萬頭,日產鮮奶約3000噸。並不斷完善產業鏈,形成高效優勢競爭力,成功引進實施蒙牛集團西北奶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百億元集羣項目,彙集中糧、藝虹、富楊、億美等行業巨頭,初步形成了從奶牛養殖、良種繁育、飼草種植、飼料配套到精深加工、產品包裝、科技研發爲一體的現代奶產業體系。
如今特色、創新、低碳已成爲當地產業發展的關鍵詞,成爲帶動地區經濟躍升的增長極,靈武大地處處迸發出蓬勃的發展活力。這得益於近年來靈武市圍繞“三化三轉變”產業發展思路,搭建“1535”生態經濟體系的“四樑八柱”,綠色食品加工業厚積成勢,高端乳製品生產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成爲寧夏奶產業的重要板塊。同時,依託國家羊絨產業基地優勢,形成完整的現代紡織產業鏈,佔據國內羊絨市場半壁江山,贏得“世界羊絨看中國,精品羊絨在靈武”的美譽;循環經濟產業綠色轉型,獲評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
建設園林城市綠染荒漠帶來富足安寧
綠色發展的理念改變了寧夏平原水土的變化軌跡,也給長期生活在這裡的羣衆帶來了福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成爲了靈武市高舉生態之旗、推進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奮鬥目標。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靈武長棗種植歷史悠久,從唐朝開始,靈武長棗就被列爲皇室貢品,被譽爲“果中珍品”。在靈武城內、東塔鎮果園村有許多古老的靈武長棗樹羣,其中被譽爲“百年靈武長棗王”的古樹更有200多年樹齡。
“在靈武有樹的地方就有根脈。”靈武林木的根鬚總是深扎貧瘠乾旱的黃土,染綠荒漠帶來富足安寧。在靈武市寧夏銀湖農林牧開發有限公司的1.17萬畝的基地面積中,棗樹、葡萄樹、蘋果樹等特色經濟林和設施園藝佔比不到20%,卻是該企業在毛烏素沙漠堅持20多年的沙漠治理後,向沙漠要效益的成功舉措之一。
寧夏銀湖農林牧開發有限公司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觀光旅遊,將大漠、綠野、水域、果園等有機結合,讓遊客感受別樣的西北風情。自2017年5月以來,先後接待遊客18萬人次,同時帶動周邊近300人就業。
既追求物質財富的富足,更注重生活狀態的豐盈。“現在棗博園越來越漂亮了,公園綠化面積不斷增加,各項設施越來越完善,成爲市民鍛鍊身體的好去處。”靈武市市民沈力每天早飯後到公園鍛鍊身體。
踢毽子、跳健身舞、唱歌、打太極拳……棗博園內綠樹蔥鬱、綠草如茵,市民漫步在小道上,盡享愜意休閒時光。如今,靈武市棗博園已成爲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
棗博園的變化是靈武市加快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靈武市以公園爲載體,融入唐韻文化、長棗文化、絨都文化等內容,增加47處公園微景觀,打造人文與自然一體、美景與氣質並存的城市公園。在凸顯園林生態之美的同時,注重挖掘文化內涵,使公園成爲延續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靈武市爲將城市打造成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園林城市,積極依託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建設各項城區綠化工程,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美化市容市貌,提升賞花、觀葉等樹木的栽植規模,通過在靈州大道等主要道路節點區域綠化樹種、優化配置,讓城市的顏值煥發出新生機。同時,通過“創森”工作的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理念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靈武市生態綠化水平、環境質量和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持續提高。2022年靈武市森林覆蓋率10.95%,草原覆蓋度51.9%,城區建成區綠地率40.27%,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99%,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23.15平方米,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圖片由靈武市委宣傳部提供)來源:《 中國城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