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專家稱:試管嬰兒都活不過40歲!如今首例36歲還生了娃!

那些曾經因爲生育問題而遭受家庭冷眼的母親們,如今有了新的希望!試管嬰兒技術的問世,爲無數渴望成爲母親的女性打開了一扇窗。

剛開始,這項技術引發了諸多爭議,有人擔心它會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也有人質疑其安全性。但時代在前進,科技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逐漸開放。1988年3月10日,中國迎來了第一個試管嬰兒,這一消息震驚了整個國家。

曾有專家預言,試管嬰兒可能活不過四十歲,這讓鄭萌珠的成長之路備受關注。她現在的生活如何?是否已經打破了那些不祥的預言?

對於長期無法懷孕的夫婦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醫生,我們還有機會有自己的孩子嗎?”在北京的一家醫院裡,鄭桂珍淚眼婆娑地問張麗珠醫生,她的丈夫緊緊地抱着她。

張麗珠,被譽爲“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她緊握鄭桂珍的手,堅定地說:“只要你有信心,我保證會讓你擁有自己的孩子。”

這對夫婦已經嘗試了近二十年,幾乎試遍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但都未能成功。他們決定放手一搏,聽從張麗珠醫生的建議。

這次會面,無意中啓動了中國首個試管嬰兒的命運之輪。

張麗珠團隊開始策劃首個試管嬰兒項目

在瞭解了鄭桂珍的情況後,張麗珠迅速召集團隊進行討論,探討如何幫助這對夫婦實現生育夢想。

問題主要出在鄭桂珍身上,她的雙側輸卵管堵塞,同時患有結核性盆腔炎,這使得她難以自然受孕。

在治療盆腔炎的同時,團隊也開始研究受孕方案。

“國外的體外受精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爲了幫助更多女性實現母親夢,我們應該立即開展試管嬰兒研究。”

張麗珠堅定地說,儘管有人擔心技術不成熟可能帶來的風險,但看到夫婦倆滿懷希望的眼神,質疑聲也漸漸消散。

早在1978年,英國就成功通過體外受精技術誕生了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此後,臺灣和香港也相繼報道了成功案例。張麗珠決心要讓中國內地的女性也能享受到這項技術帶來的希望。

研究發現,中國內地女性輸卵管問題多由結核引起,要解決問題,必須手工取出卵泡。

因此,團隊決定採用“開腹取卵”的方法,並開始了詳細的計劃和準備工作。

中國首例試管嬰兒成功誕生!

張麗珠和團隊爲鄭桂珍準備了專門的實驗室和手術室。

實驗初期,條件極爲簡陋,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持,所有操作都由張麗珠親自摸索進行。

取出卵子後,團隊立即進行體外受精,由於缺乏專業保溫設備,他們甚至用保溫杯保存卵泡液。

在國內沒有現成培養液配方的情況下,張麗珠親自配製,過程異常艱辛。胚胎穩定後,被植入鄭桂珍的子宮。

胚胎着牀後,所有人依舊心懷忐忑,直到七週後聽到胚胎心跳,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1988年3月10日,隨着一聲嬰兒的啼哭,中國首例試管嬰兒在北醫三院順利誕生,張麗珠團隊和鄭桂珍夫婦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醫生告訴左長林孩子平安的消息時,這位堅強的男人跪在地上,淚水滿面,千言萬語化爲一句:“謝謝醫生!謝謝大家!我做爸爸了!”

爲了感謝張麗珠醫生,鄭桂珍夫婦給孩子取名“鄭萌珠”,寓意深刻。

鄭萌珠的出生,不僅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更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

出生時,鄭萌珠體重3.9斤,健康狀況良好,讓所有人感到欣慰。

儘管有專家質疑她的壽命,但看到她健康成長,越來越多的人認爲這些擔憂是多餘的。

現在的鄭萌珠怎麼樣了?

鄭萌珠8個月大時就能叫“爸爸媽媽”,兩歲時身高達到85釐米,智力發育正常,很少生病。

隨着時間的推移,鄭桂珍夫婦看到萌珠健康成長,心中的擔憂逐漸消散。

高中畢業後,鄭萌珠考入西安一所大學的英語專業,這讓她的父母感慨萬分:“從沒想過能看到孩子上大學。”

大學畢業後,爲了回饋張麗珠團隊,鄭萌珠選擇在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工作。

她聰明能幹,性格友好,很快贏得了同事們的喜愛。

私下裡,鄭萌珠視張麗珠爲家人,親切地稱她爲“奶奶”。20歲時,她爲87歲的張麗珠教授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讓老人感動不已。

如今,鄭萌珠的生活與常人無異,她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2019年4月15日,鄭萌珠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嬰,成爲中國大陸首個“試管嬰兒二代寶寶”。

鄭桂珍夫婦看到女兒成家立業,心中充滿了喜悅,就像31年前迎接萌珠出生時一樣。

鄭萌珠繼續在生殖醫院工作,每當看到不孕夫婦成功抱上孩子,她都會由衷地送上祝福,因爲她深知那份喜悅。

每當有人對試管嬰兒持懷疑態度,鄭萌珠的出現總能讓他們安心。希望未來,她能帶着大家的祝福,繼續幸福生活。

儘管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