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做好“牛”文章,讓各族羣衆生活“牛”起來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原標題:做好“牛”文章,讓各族羣衆生活“牛”起來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兆敏 張千
科右中旗是內蒙古興安盟唯一的牧業旗,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是世界公認的“黃金牧場”“黃金肉牛帶”。
2020年5月,在中央宣傳部的協調下,山東陽信華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回族父子楊廣根、楊曉斌千里迢迢來到興安盟,在科右中旗成立華陽公司,帶動漢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等各族村民180餘人就業。
在華陽公司,記者見到了皮膚曬得紅紅的劉文明。今年34歲的他是內蒙古科右中旗杜爾基鎮的一名蒙古族村民,以前是一名電焊工,華陽建廠時,他在這裡做些電焊的活。活幹完了,大家覺得這個小夥子“很能幹”,便留他在華陽牛場做飼養員。
“以前的焊工工作不穩定,有時有活有時沒活。”他說。現在,他在華陽的牛場用機械化方式飼養牛羣,每個月保底收入就有六七千元,劉文明感到很滿足。
除了工作和收入方面的變化,劉文明的普通話水平突飛猛進。公司副總經理王治濤對此印象深刻:“我是漢族,他是蒙古族,他剛來牛場時,我完全聽不懂他講話。”
這幾年,劉文明在工作中和不同民族的人們一起工作、生活,現在已經能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話和大家交流。
他認真地說:“在華陽,我不僅學到了規模化的養殖技術,還找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每天與各民族羣衆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就像是一家人的感覺。”
通過華陽公司過上“牛”日子的不只劉文明。吳巴根那是科右中旗吳巴根那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以前,他要跑1200多公里到山東賣牛,每頭牛的運輸成本約200元,費時又費力。現在,他的合作社與華陽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利益連結機制,就近運輸、屠宰,大大節省了成本。
吳巴根那還引導當地20多戶農牧民加入合作社,把原來散戶手中的肉牛集中起來進行標準化生產,目前合作社存牛量有1100多頭,農牧民收益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華陽給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養殖經驗和技術。“讓我們在養殖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彎路。”吳巴根那說。
做好“牛”文章,讓各族羣衆生活“牛”起來。目前,科右中旗肉牛存欄從2018年的16.6萬頭增長到44萬頭,肉牛養殖戶、合作社分別從2018年的1.5萬戶、200家增加到3萬戶、500家。各族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14302元,肉牛產業正高速、高質量發展,各族羣衆共築增收之夢、同鑄民族之魂的精彩故事將在這裡不斷延續。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