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長的三年平均論 對了一半,錯了一半

在三年平均之下,今年民間投資年增率-1.13%,經三年平均變爲8%,今年經濟成長2.12%,經三年平均變成4%,表現似乎不錯。

這樣的論述對嗎?平心而論,是有些道理的,年增率顧名思義就是和前一年比較,如果前一年數字很高,今年要再這麼高,是有難度,例如民國99年經濟成長10.3%,次年就降至3.7%,又如110年經濟成長6.5%,次年就落至2.4%,近年成長率隨着基數高低而起落,確如朱主計長所言。

時間數列上爲彌補數字跳動的過於劇烈,可採移動平均以觀其趨勢,例如月資料,取三個月、半年的通膨率平均一下,平滑化這些跳動,確實可以看出長期趨勢,朱主計長循三年平均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然而,基數效應並非必然,民國80年代,十年裡有九年經濟成長逾6%,年年都高,並不會因爲前一年基數太高,就導致次年趨緩,何以如此?因爲活絡的經濟已擺脫高基數的限制,因此得以在高成長上繼續高成長,臺灣如今深受高基數的限制,高後就低,不就說明如今成長動能遠不如昔日?這豈是小問題?

移動平均可以讓我們觀察長期趨勢,但期間的變化也容易被平均掉,而忽略了重要訊息,持平來說,除了看三年、三個月、半年的平均,看各年、各季、各月的資料仍屬必要,主計長過度強調基數效應,強調三年平均,可說是對了一半,錯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