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創始人兼CEO曾毓羣罕見接受外資機構採訪,中國企業家道出歐美電池業短板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萌】全球動力及儲能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創始人兼CEO曾毓羣,18日接受挪威央行投資管理機構CEO尼古拉·坦根訪談,對寧德時代的生產研發以及中國與歐美企業的差異進行了討論。曾毓羣十分低調,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但此次對話中他透露大量細節,用流利的英語迴應“歐洲爲何難以量產好電池”,並表示寧德時代現在有超2萬人從事研發工作,嘗試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找到下一代革命性材料。

市場需要正確的產品

曾毓羣在對話中表示,寧德時代取得目前成就的關鍵在於能提供正確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而這些產品需要正確的技術和優質的原材料來製造。

根據韓國電池和能源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發佈的 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電池消費量數據,中國企業寧德時代(CATL)以及比亞迪(BYD)包攬市場份額前二。其中寧德時代憑藉36.8%的份額連續第七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唯一市場份額超過30%的電池供應商。目前該公司產品主要分爲兩大類:一是爲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電池,二是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提供儲能解決方案的電池。

曾毓羣表示,寧德時代在鋰離子電池領域擁有超過25年的研發經驗,這爲該公司在電池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他透露,寧德時代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人才在包括基礎材料、化學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和軟件等多個方面探索研究。此外,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優勢使得寧德時代能夠在原材料供應方面保持穩定,同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根據國際能源署發佈的報告,當前,中國電池生產的一體化程度很高,因爲中國在供應鏈的上游階段發揮着主導作用。《紐約時報》表示,中國在稀有金屬的供應和處理、磷酸鐵鋰電池(LFP)技術的提前研發以及工程師培養方面的優勢造就瞭如今在國際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人才和生產思路掣肘歐美企業

當談及歐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相對中國企業表現較爲遜色時,曾毓羣提到了人才培養和生產思路這兩個因素。

曾毓羣提到,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願意學習電化學專業的學生人數更多,培養了大量相關人才。而歐美國家的學生更傾向於學習金融以及半導體等專業。

對此,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贊同,他認爲人才儲備是中國電池企業能夠獲得領先的關鍵。他認爲如果有足夠的人才,產業技術的發展進程將會加快。不同學科和技術的交叉融合能夠促進創新,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紐約時報》今年8月的一篇報道顯示,中國學生主修科學、數學和工程的比例相對其他大國要大得多。中國有近50個研究生項目專注於電池化學或與電化冶金相關的學科。而美國只有少數教授從事電池研究工作。報道援引中國教育部數據稱,中國大多數本科生主修數學、科學、工程或者農業,3/4博士生從事這些領域的研究。但只有1/5的美國本科生和一半的博士生屬於這類專業。

而在生產思路上,曾毓羣認爲歐洲電池製造商在擴大生產規模時遇到困難主要是因爲在設計、流程和設備方面尚有不足。他舉例稱,如果製造商不理解電池的電化學原理和副反應,他們在設計時就無法預見未來的風險。這導致小規模測試時表現良好的產品,在擴大生產規模後會遇到利用率、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問題。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今年7月刊發的一篇文章提到,由於市場和應用場景的不同,鎳鈷電池在歐美電動汽車生產中更受歡迎,而中國市場更青睞LFP電池。文章援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的論文稱,LFP電池在幾年前還被認爲是一種過時的技術,但中國公司通過研究創新使LFP電池如今佔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40%。

分析人士表示,這使得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公司走在了前沿,成爲一線公司。

“競爭對手是自己”

對於寧德時代在市場上的領先優勢,曾毓羣坦然表示,公司目前的競爭對手是自己。他解釋說,寧德時代在電化學領域仍有很多要做,尤其是在材料方面,需要進行新的化學研發來滿足消費需求。他歡迎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認爲只有通過創新的競爭,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曾毓羣表示,隨着行業發展以及人力和資金的投入,當前創新速度正在加快。他還提到,爲了跟上這種快速的創新步伐,寧德時代也在加快其生產線的折舊速度,以確保能夠及時引入新技術。

墨柯表示,在當前的鋰電池技術領域,中國企業在產能、產量以及應用技術的發展方面都領先,一些外國企業未來可能會依賴中國企業的技術,而不會在當前這代鋰電池技術上投入太多。他們可能會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電池技術上,比如固態電池或鋰硫電池。這些新技術與現有的鋰電池技術關聯性不大,不需要在現有基礎上發展,歐洲企業有機會在新技術上與中國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甚至可能在技術開發上稍微領先。